中小企业贷款难的原因?
1.从银行角度看,目前银行贷款主要满足三大客户群体,一是政府融资平台,二是大型企业集团,三是房地产。因为受到宏观经济的影响,国家一直在控制房贷规模,因此对于中小企业的放款力度一直不大,加上银监会推出的《2013年银行业监管指标》中关于不良资产的比率、存款准备金率等指标的约束,商业银行对放数的态度更加谨慎。
2. 从企业角度看 (1)大多数中小企业经营状况不佳,财务制度不健全,财务报表不规范,抵押物不足或没有,缺乏有效的风险评估和控制手段;而大多数初创期的企业往往更是“轻资产”运作,能提供给银行的质押物很少甚至没有,所以很难从银行获得贷款。 (2)目前企业对贷款产品的认知度不够,很多中小微企业主对贷款产品了解不到位,以为只有房产和土地才能作为抵押品向银行申请借款,其实很多具有现金流的企业都可以找到合适的贷款产品。当然,如果企业能够提供充足的抵押品那自然是最好不过的,这时候贷款的成功率最高、利率也最低。但现实情况是很多小微企业缺乏足够的抵押品但又有着强烈的信贷融资需求。在这种情况下,一些银行会推出无需抵押的信用贷产品,但是单笔限额较小、利率较高。对于这一类贷款的需求者来说,最需要做的是优化账务、提高收入和流水,从而提升贷款成功率并降低贷款利率。
一、中小企业自身存在的缺点。
(1)规模经济问题。中小企业规模小、资产少、利润水平低,缺乏规模效益。银行从效益和成本的角度考虑,对中小企业存贷资金和业务往来数量不大,影响到银行的盈利性,往往不愿做贷款规模效益低的中小企业的业务。
(2)信用风险问题。中小企业经营历史相对较短,积累较少,技术含量低,管理不规范且缺乏透明度,加上抗风险能力和自我约束能力较弱,导致其资信程度和可靠性较低。如许多中小企业没有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信息透明度差,财务制度不健全,再加上部分企业缺乏诚信,对银行提供虚假信息,使银行很难识别其真实信息。此外,目前我国尚未形成个人和企业征信系统,银行要全面准确地了解中小企业的资信情况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时间,由于信息的不完备性和缺乏可靠性,使中小企业潜在的信用风险要高于大企业。
(3)道德风险问题。目前,中小企业在技术、人才与管理等方面均处于劣势,缺乏竞争力。同时,中小企业多为家族式企业,企业所有者素质不高、经营能力较差以及企业管理不规范,致使企业偷税漏税、投机取巧及诈骗等道德问题时有发生,增加了中小企业的市场风险。
二、商业银行管理体制的缺陷。
(1)贷款制度问题。一般来讲,大银行对应大客户,小银行对应小客户,这是世界各国发展银行业的一条重要规律,国外80%的中小企业信贷业务由专门的中小金融机构来完成。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在体制上大企业与中小企业一视同仁,执行同样的贷款管理制度。中小企业由于自身抗风险能力较弱,银行担心出现不良贷款,按照目前的贷款管理制度,银行职员在办理中小企业贷款时要承担巨大的经营风险和道德风险,加大了银企之间的矛盾,限制了商业银行信贷资金向中小企业的投放。
(2)商业银行经营战略问题。我国商业银行由国有独资银行向股份制银行转化过程中,各商业银行为了摆脱经营困境,纷纷实施“精英战略”,使为数量大、分布广的中小企业服务几乎被边缘化,一些中小企业在被迫无奈的情况下甚至与银行“划杠子”。
(3)缺乏对银企关系的必要维护。长期以来,受“官本位”和行政文化等因素影响,一些大银行在服务态度上对中小企业不够友好,没有在态度上、行为上对中小企业加以支持,长此以往会形成恶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