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该怎么教育孩子?
孩子上了小学后,随着生活经验的不断积累,他们开始意识到,自己的一些想法是可以实现的,这样就使他们变得更加富有主见。比如,他们可能会对妈妈说,“我今天不想喝酸奶”,“我长大了,不用你提醒,我自己能整理书包”等。这些语言听起来似乎不像3-4岁的孩子所说,这是因为随着环境的变化以及知识的增多,孩子的心理上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他们开始渴望摆脱大人的约束,从而获得自由。这种心理其实是孩子“自我意识”萌芽的表现,是孩子从幼儿期向少年期过度过程中的正常心理反应,家长应正确对待。
“自我意识”是孩子发展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是促进孩子形成独立个性的重要条件。孩子在幼儿期末就已出现了认识自我的最初表现,进入小学后,自我意识才初具规模。这在孩子们的日常生活中会表现在很多方面,如对自己的外表开始注意起来,对自己的言行也开始要求自主,同时,也出现了嫉妒及害羞等高级情感。总之,孩子在各方面都在努力地表现自己,试图摆脱父母及老师的约束,家长应正确理解这种现象。
有的家长对孩子刚出现的“自我意识”不理解,认为孩子是“不听话”、“叛逆”等,于是想方设法去阻拦,甚至采用惩罚(打骂、不许外出等)的方式去制止。这样做势必会阻碍孩子“自我意识”情绪的发展,而使孩子形成顺从、懦弱等人格特征。比如,一名5年级的男生说他最害怕的是写作文,因为每次作文的内容都是妈妈规定好了的,写出来的作品都是妈妈的意思,所以没有一次他满意过。而每次他想写一个自己喜欢的题材时,妈妈总是以“不能瞎写”为借口去制止。结果,这个男生在妈妈的阻拦下终于放弃了写自己想写题材的尝试,养成了作文写什么由妈妈定的习惯,导致了害怕作文和不喜欢作文的结果。类似案例还有很多,如怕画画、怕写作、怕表演等,追根溯源,都是由于家长和老师干预了孩子的“自我意识”而造成的。因此,家长一定要明白,孩子的“自我意识”是正常现象,应予以支持和鼓励。
当然,家长支持孩子的自我意识情绪,并不是放纵。比如,当女儿对妈妈说,“今天早上我就不穿秋衣了”,妈妈可以这样说:“好吧,你试试如果冷了就回来穿。”当儿子对爸爸说,“这个星期我就不学围棋了”,爸爸可以这样说:“好吧,但是下个星期你必需去。”支持孩子“自我”的时候,也要坚持父母的“自我”,这样才能在彼此的尊重和支持中得到锻炼,同时,还能培养孩子坚强、勇敢、果断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