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是属于五行属什么?
《易经》五行的起源,五行学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天来谈谈这个问题。 五行的源头 五行一词最早出现在《尚书·洪范》:“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这是说,在古代人们观察宇宙万物,把天地间的万事万物分为五大类,每一类用一种五行属性加以表示。 根据古人的记载,五行最初是用来代表五种颜色的: “五行:一绿二黄三中四金五中土。”(《吕氏春秋》) “五行:一青二赤三黄四白五黑。”(《史记》) 用颜色来划分五行,显然是最浅显的层次。所以后来司马迁在记述《周礼》中的“五行”时说“盖自有土积而成宫室,故王者之制,中而有五。”认为五行是用作象征王者的五种建筑物。 但是用建筑物的种类来代表天下万物,总有些以偏概全,于是古人又进一步发展了这种象征符号,用水、火、木、金、土这样五种元素来代替五色和五形。
五行与方位的关系 最能体现五行特点的是古代中国的地理空间观念。在中国上古时期,人们是以东西南北中五方来表示上下左右的。而五行也同样分成五组,每组对应一个方向。 《管子·五行篇》中说:“东方木也,其帝太皞,其佐句芒,执绳而立,其主木。南方火也,其帝炎帝,其佐朱明,秉赤而出,其主火。中央土也,其帝黄帝,其佐后土,执绳而理,其主土。西方金也,其帝少昊,其佐蓐收,左手持械而右耳戴鼓,其主金。北方水也,其帝颛顼,其佐玄冥,右手持械而左耳戴鼓,其主水。”
除了东南西北中五个指向性的方位外,还有两个特指的方位——东北和西南。这在《周易·系辞下》中有明确记载:“坤至柔而动,故发万物。坤先震而后,故受之以恒。乾知进退,故履霜坚冰。乾不困。”这里的乾坤六爻代表了一年四季,十二个月。每月各有方向,各有机遇。
总结来说就是: 天地之间的万事万物,都可以归结为五行的范畴; 而天地之间的事物,无论是远是近,是高是低,是静是动,都能纳入阴阳的格局之中。这就是《周易》“阴阳五行”说。 用现代科学来看待这一理论,无疑是一种朴素的唯物主义哲学思想。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这种朴素的思想当中已经蕴藏着丰富的辩证法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