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拿什么替代豆粕?
我国是大豆的净进口国,2018年进口了7506万吨大豆,出口了414万吨大豆(主要是压榨后的豆油和豆粕)。 我国也是玉米的净进口国,去年进口了730万吨,今年前9个月又进口了657万吨。
从粮食安全和供给安全考虑,我们既不想也没有必要限制大豆和玉米的进口。 但很多人不了解的是,我们不仅是大豆的净进口国,还是世界上最大的豆制品生产国。
以豆腐为例,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9年全国豆腐产量为792.7万吨,如果换算成大豆,相当于3930多万吨。再加上其它腐竹、豆芽等的加工原料,估计得有4000万吨以上。 这可不是一个小数目!相当于在2019年又增加了4000万吨左右粮食的消费,比德国或英国的人口还多。这么多蛋白质来源是什么?
目前大部分豆制品都是以大豆为原料,不过也有部分用杂豆,比如豌豆、花生等。还有极少一部分是用动物蛋白或者氨基酸做的。如果都按做大豆酱的方法来做,那么至少可以代替20%以上的肉类蛋白来源,如果能做到一半,那就是一半啊!这可是非常大的进步和减少了大量的畜禽养殖污染问题。
从粮食安全看,我国既要保障粮食(主食)的安全,也要保证食物(副食)的安全。 在主食方面,我们是有一定的掌控力的。我国的耕地面积是世界人均水平的2倍;化肥使用量是世界人均的5~6倍;每公顷耕地生产的谷物是发达国家的一倍以上。我们完全可以通过科技手段提升主粮产能(比如说海水稻)。
在副食方面,通过进口大豆和杂豆以及相应蛋白酶制剂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这是国际通行做法。而且国内畜牧业发展也很迅速,完全可以满足消费需求。但是要降低对外依存度,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得在技术上寻求突破。 我想,未来也许可以从以下两方面着手: 一方面是育种方面,选育高产、高蛋白质含量的大豆品种。同时也可以开展基因编辑等新技术,改进大豆的品质。
另一方面是加工工艺方面,现在大豆的蛋白提取都是采用浸泡—蒸煮—发酵的办法,这样会造成大量营养素流失到浸泡液中。如果能够开发出新的工艺,减少营养素的损失,就可以大大提高大豆及其制品的应用范围,降低成本。
中国养殖业的快速发展,对蛋白饲料原料的需求日益增加。近些年,中国大豆和豆粕进口量快速增加。“一豆独大”的蛋白饲料原料供应格局和高度依赖进口的供应现状使饲料行业面临资源安全和持续发展的严峻挑战。立足国内、放眼全球,利用现代生物工程技术开发培育新型优质的蛋白饲料原料成为解决中国蛋白饲料原料困境的一条重要途径。
饲用谷子籽实蛋白质含量达10.3%~14.3%,并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和微量元素,消化代谢能高,饲喂利用率较高。因此,谷子在饲用方面具有很大优势。然而,谷子产量低,而且籽实有后熟霉变现象,贮藏困难,加上饲用谷子品质与人类食用品质缺乏明确的区分,极大地制约了饲用谷子的发展。针对此问题,创制既高产又低毒且无后熟的饲用兼用谷子新品系,可为谷子的多元化利用奠定基础。
饲用高粱因口感较粗糙、有一定涩度而不宜食用。虽然20世纪50年代末就已经开始了饲用高粱研究,目前也已育成了系列品种,在全国很多省份也都有种植,但未形成产业化。究其原因,一是饲用高粱产量和营养价值仍需进一步提高;二是饲用高粱的利用以青贮为主,不能像豆粕等蛋白饲料原料一样实现商品化流动。因此,创制高产、营养价值高、适口性好且可用于磨粉的商品化饲用高粱新品种,实现高粱粮食和饲料资源的多元化利用。
饲用燕麦蛋白质含量15.3%~20.5%,而且赖氨酸、苏氨酸、蛋氨酸和色氨酸等限制性氨基酸含量高,饲用效果良好,国外普遍用作家畜饲料。近年来,中国饲用燕麦研究与开发虽然取得了一定进展,尤其是杂交燕麦的遗传研究和利用、饲用燕麦青贮饲料加工贮存性能的研究,但离市场化和国际化还有一定距离。因此,创制饲用效果更好、更适宜于机械化生产的饲用燕麦新品种,开发其青贮加工和商品化流动技术,可解决中国优质蛋白饲料的紧缺问题。
饲用鹰嘴豆蛋白质含量21.3%~27.1%,此外还含有磷、钙、铁等矿物质和人体必需的8种氨基酸,是一种优质蛋白饲料原料。而中国鹰嘴豆单产低、种植面积小、市场未完全打开,且未用于商品化发展。因此,通过鹰嘴豆种质资源的创新与抗病、抗旱新品种的培育,以及商品化饲料加工工艺等技术的研发,可实现鹰嘴豆产品多元化利用,缓解中国蛋白饲料原料短缺问题。
饲用荞麦不仅产量和蛋白质含量高,营养价值与燕麦相近,而且荞麦有清热安神、润肠通便、降低血糖和血脂等功效,是一种新型的保健蛋白饲料。但是,饲用荞麦在抗病性、抗虫性、高产优质和商品化加工处理研究等方面存在不足。因此,通过饲用荞麦品种抗性与产量提升、高产栽培、商品化加工等技术的研究,可解决蛋白饲料原料短缺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