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地宫哪个?
从历史到如今的西安,在很多人的历史课本上和心中的古都市景里,都有一个地宫,即昭陵地宫,但其实在近年来有不少人认为,昭陵地宫并不是明代的。根据近年来的考证,在今西安市西北约28公里处的凤凰山麓,还真正存在着一个真正的“地宫”,这个地宫便是成陵地宫。
昭陵地宫其实是明安排的
昭陵的地宫,其实是在明代安插的一个“托古”的安排。
唐代关中平原有个著名的北邙山,山上松柏成林,风景典雅,古人很看重这里,经常在北邙山安葬先人,历史上从皇帝的陵墓到将军和富商的家庭墓地道,连绵几百里,犹如一条长龙,盘踞在北邙山上。可是到了唐代末年,战乱频频,盗墓成风,这些帝王将相的陵墓无一例外遭到大肆盗窃,即使那些后来人为地把骨灰盒放入陵墓的贵族甚至平民的墓葬,也难逃掘墓砸棺、席卷而去的悲惨下场。
宋代以后,由于国力的衰微和社会风貌的变更,中国北方遭受了少数民族强大的征服和统治,作为封建王朝政治中枢的西安遭到了严重破坏,而当时具有哲学思辨特色和普遍认识观点的道教、佛教思想已经深入到人民的日常生活之中,古人对永恒生命的追求更多地去转向对自身现世生活的关注,厚葬之风日渐衰弱,古代墓葬文化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以唐代为分水岭,中国人从对死者的厚葬转为了对生者的热烈追求,从对墓葬这一物质载体过分注重转为了对精神追求的高度关注,因而古代墓志书画等开始出现并逐渐走向成熟。中国古代的陵园文化也随之演变为以供人们瞻仰瞻拜的宗庙祠堂为主,而墓穴则转为墓葬的次要组成部分。古代陵园的主体逐渐由地上转为地下,地下“皇坟”遭到严重破坏,于是才产生了昭陵地宫一类的“假”地宫。
从历史角度看,长安历史上虽有皇家陵园,但现存遗迹多系明万历年间重建。皇家陵园内虽有地上建筑,但多为明代所建,不始于唐,且今已不存。皇陵园内无塑像浮雕,亦无碑铭;唐昭陵虽地宫隐秘,但并无大量随葬品,更无鎏金塑像之类。
成陵地宫其实是元代的
现今所在位置的成陵地宫,其真伪问题多年来在学术界有不同意见。此问题实际上涉及到元太宗扎剌台的陵园。中国对其主陵园位置曾有长达七百年的错误认识,此谜团直到清康熙四十三年(公元1704年)河南固始王审知陵墓被挖掘才被揭开。
成陵地宫的兴废问题应与元代大都城下的辽丞相墓有关。据《元史·地理志》载:“(中都路)左翊贞武卫,在城南二十五里,旧置枢密院于永清门外,太宗葬其地,有陵云。”《析津志·奉祀》:“右神武卫在城西南二十五里……或云辽丞相耶律谨固陵也。”《日下旧闻考》引《辽史·地理志》:“应州泰宁川,耶律谨固陵,燕国公桢之墓也。”据此可知,辽相耶律俨的陵园在今天的北京市西南,曾经有帝王葬于此,后为元太宗陵墓,其主即辽相耶律俨,封燕国公。在元代皇族中,耶律氏为世袭先世节率,对元代政权具有很大影响。成吉思汗亲征西域,即命木华黎征讨辽西耶律氏家族。木华黎灭耶律部于黑水,以其地为耶律氏陵墓。耶律氏家族后人耶律楚材佐成吉思汗、窝阔台、忽必烈三朝,为元廷献策献策,元以中书令事相委。乃同其弟耶律造在今察哈尔省多伦县西北的辽代丰州城故址上建筑官寺,名曰万岁祥寿寺,并手植银杏树一株以表铭心焉。元至元五年,耶律楚材卒,忽必烈“命有司为其讳 ,葬之以王礼”,“而其孤惟谨亦葬之万岁祥寿寺东”。其后,耶律造次子守澄以世祖命其封郡国公,且赐玉造像一,遂奉先茔于其封邑之孙城,即今河北省满城县西南三十里西朱村。此即为成陵地宫至今所在位置。
但元顺帝在朱元璋攻陷大都后,为逃元亡命漠北。当其得知元太祖、元太宗、元定宗、元宪宗四朝故妃失烈门氏、赤列帖木儿氏、塔直格兰氏和也喜里失氏的遗体均在成陵地宫之中,遂私发陵寝,取其四朝后妃遗骨合葬于起辇谷,也就是今天的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北。其后不久,他也被瓦刺人所追,死于蒙古,其父帖木儿(元文宗)以谋叛罪名将其户部骨籍烧毁匿藏,因而明代的官修《元史》没有记载元顺帝的坟茔所在。
从以上对元太宗陵考辨可知,成陵地宫即耶律氏陵寝,也就是今成陵,是元代元顺帝所盗发。其时间应在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明将徐达破大都城之后。元顺帝逃走漠北时所发,也就是在公元1370年前后。
元定宗之妃赤列帖木儿,为忽巴台之女。唐伯中先生考证,此即元定宗皇后忽兰朵失里豁努。元定宗泰定三年(公元1326年),由脱脱葛颜、罗忽赤额勒识等以兵擒其婿亦乞列思部领脱哈罕等及其党徒十六人送京师。帝命秃满赤领赤列帖木儿及诸契丹逃者二十家内六卫充缀籍军。元文宗天历元年(公元1328年)七月,皇太子奇氏生,而皇后忽兰之位终于此时。然忽兰未死,成陵地宫已遭元顺帝盗发。若元文宗复立忽兰为后,则应置于文宗元妃博尔济吉特氏之前(元文宗有遗令)。而《蒙古秘史》卷十记载也,元文宗即位时追谥其天圣皇后(已崩)为玄教发明仁寿太后。若以此而推求忽兰死后之世系,则至元顺帝即位之时,忽兰未尝为元定宗皇后。
元宪宗之妃也喜里失氏,史失其详。《元史》卷二《太宗纪》:“贞祐十年(公元1224年)春正月己亥,赐中书诏曰:……蒙古本族及支郡守臣,各从其便。”《元史》卷十七《世祖纪》:“(至元元年,公元1264年)春正月丁酉仪同三司章慈薨。”章慈为元宪宗妃也喜里失氏之养子。然至元六年(公元1269年)秋七月,章慈之从父兄陕西行省盖公,以其女嫁与也喜里失氏之子秃满。《蒙古秘史》卷十一:“也喜里失皇后所生子秃满”。延祐七年(公元1320年),也喜里失氏与元宪宗合葬起辇谷。以上所述,可证《元史本纪》元史臣所撰《世祖纪》、《成宗纪》,“也喜里失后”之“后”字皆非。但《蒙古秘史》为蒙文译写的官修史乘,其卷十一“也喜里失皇后”皆用缩写字“也黑黎”,当因当时无“后”字而言,亦未可厚非。
元宪宗与也喜里失氏夫妇合葬于起辇谷是在至元元年(公元1264年)夏四月之“复其故陵”之后。然而,至元三年(公元1266年)二月庚申,宋国赵王陈宜至,其女赵氏、次子安童及家奴八人,命有司籍其京府第宅。自宋宁宗开庆元年(公元1259年)元宪宗蒙哥攻襄阳,自将讨淮右以来,至元元勋扎剌台、史天倪、张瑜、史天炬等皆死难,则元宪宗蒙哥死于攻宋之军中乃在至元八年(公元1271年)以后。若上述,则元宪宗与也喜里失氏合葬于起辇谷亦当在此时。根据以上分析,也喜里失氏为元太宗后、元宪宗妃、元定宗的后母。
元代元世祖忽必烈下令修成的《蒙古秘史》,为研究此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