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教幼儿园加减法?
幼儿园的小朋友现在的课程里有了加减法,可是小朋友不能理解,加减法是怎么算出来的,小朋友都不知道,于是对数学学习失去了兴趣,那么我们应该怎么样才能教会他们加减法呢。
教幼儿园小朋友计算“加减法”,可从以下五点入手:
一、情境创设,引起需要
小朋友因为有了日常生活中一些直观的感受和经历,有了一些生活经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抓住这些契机,将小朋友的生活经验和教学结合,创设具体的学习情境,让他们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学习,激发他们的学习需要和兴趣。例如:教师可以布置这样的任务:如果一周有5天,每天上学一小时,一周合计是多少小时?如果一个月有4周,每周上4天课,每月共有多少小时?学生们很快就可以算出来。又例如:教师可以问小朋友,你们每天都要吃早餐,要是妈妈有一天没有做好早餐,你要饿着肚子上学,是不是非常痛苦?老师真希望每天有美味可口的早餐吃。教师这样巧妙地导入习题,学生很快就可以算出早餐价格。
二、引导比较,发现差异
在教学《比多少》一课时,因为小朋友日常生活中没有太多比较的经验,不知道哪些事物可以相比,哪些事物不可以相比,不知道“多少”的意思,对于“多”和“少”的意义不清楚,于是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学习比大小,先拿出一些完全相同的陶瓷碗,请小朋友数一数每个碗中都装了几个棋子,然后拿出了2个一样的陶瓷碗,一个装了5个棋子,一个装了3个棋子,请小朋友把装多的这几个棋子取出,使两个水桶中的棋子数同样多,此时再请小朋友分析、判断,哪个桶中的棋子的确多,哪个桶中的棋子比较少。如果1个班的小朋友总数不够多,教师可以拿几个班来比较,这个游戏可以小朋友进行,先让一部分小朋友蒙着眼睛,有的先闭眼,然后指着自己看到的形状、色彩不同的杯子,说出自己看见的是什么,再请另一批小朋友来指,指对了,给表扬,也可以争得面和肉,或者唱歌给表扬。
三、生活运用,体验成功
运用知识不能只顾书面回答,教师还要注意知识的运用,感受知识的甘甜。儿童的思维是抽象的,生活的抽象是形象的,儿童只有在熟悉的生活中去感受、理解算理,才能真正掌握加减法的意义和计算方法。例如:在教学“5以内数的组成”时,可以将学生带到院子里,指着院里的植物提问:这组花有6朵,请小朋友算算,院子里一共有多少种花?它们各有多少朵?……在学生掌握5以内数的组成之后,可以提问:这片树林里共有多少棵梧桐树?一片树叶有多重?它们总共有多重?学生生活在自己熟悉的环境中,对周边的生活充满了兴趣,这种运算既符合实际,又易于学生掌握,感受成功比较容易。即使学生生活在郊区或农村,也可以通过这样的形式来学习运算,因为周围的环境变化不大,事物基本不变,只要教师有心,总是能找到相似的模型来代替数学中的部分或者整体。
四、寓理于算,算理明了
五、总结算理,加深理解
加减法算理的揭示,往往要比数字的概念揭开得晚。这是因为加减法是由有意义的两部分组成,要完全理解“一部分加上一部分”的含义,也需要一定的实践时间。通过对加法算理的揭示,引导学生把加法的意义用生活中具体的事物或情景来表示,再让学生把这两个具体的事物或情景凑在一起,看看有什么新的发现。这个发现就是我们所要讲的加法算理。例如:儿童了解11+10的意义后,可以让儿童操作:把11支小棒和10支小棒合在一起,有21支小棒。
六、循序渐进,学习类推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应该让学生在具体的学习活动中开展观察、操作、思品、探究、体验、交流等活动,掌握初步的数学学习能力。”这样,小学数学的课程内容便具有了实践性,操作性强,需要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做”数学。当然,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采用直观教学方式和语言描述方式相结合,循序渐进地开展教学,使不同的学生可以在不同的基础上达成教学目标,获得成功的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