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预报几点停风?

裴志玉裴志玉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我做过相关的实验和计算,在这里发布出来,仅供大家参考! 为了获得台风“莫兰蒂”登陆点的风速和风向数据,我们在厦门某社区内放置了百台风力传感器,通过远程监控记录各测点前10分钟的风速、风向数据。 图1为“莫兰蒂”台风中心经过路径的卫星云图及登陆地点(福建漳浦)的海浪高度。图2为我们放置的监测设备截图。 我们将从“莫兰蒂”登陆前后3天内(5月13-16日)每天14:00风速大于等于8m/s(风力7级)的数据抽取出来做计算分析。这些数据来自我们研发的基于云计算的微气象数据分析平台。该平台可同时支持百万量级数据的在线实时计算和分析。 图3为选取的风速大于8m/s(风力7级)的时间序列曲线。可以看到,在台风登陆前2天出现了两个峰形,我们认为这是由于台风环流的前锋导致的,可以称为“前锋峰”;而在登陆后一天,风速突然增大并维持一段时间,然后逐渐减小,可以称为“侧翼峰”。 从统计的角度看,一个台风通常有1至数个侧翼峰和一个主峰,其中侧翼峰的数量取决于这个台风的路径以及附近地形。对于“莫兰蒂”这样一个近海的弱台风而言,只有一个很弱的侧翼峰,这与我们之前在文献中观察到的情形一致[1]。

为了更好的理解上述现象,我们构建了下图所示的框架。图中用红色标注的区域代表影响台风强度和分布范围的暖湿气团。由于地球三态转换过程中的热量损耗,以及大气层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使得到达地球表面的能量呈梯级下降,每一级对应于某种气候形态。当冷气团被暖气团包围的时候,就会形成降雨。而当冷气团和暖气团互相碰撞,就形成了台风,其中暴雨是台风的主要降水形式。而侧翼峰的形成正是由于冷气团和暖气团碰撞形成的。我们可以把位于海洋上的台风想象成高速行驶的汽车,而冷气团相当于试图插入汽车行进路线的行人,每次碰到冷气团,汽车都会减速,但速度很快会恢复到之前的大小。这样在“车”前进方向的一侧就会产生一个侧翼峰。

根据我们的框架,如果能把汽车移动的速度降下来,使得它不能形成侧翼峰,那么这个台风强度就能减弱。那么,怎样才能有效降低台风的速度呢?我们知道,空气中有大量的悬浮颗粒物,这就是降低空气流动阻力的最好物质。在台风到来之前,大量地表水蒸发进入大气层,富含水分的空气在高层形成云,而含沙尘等颗粒物的空气则停留在低空,这样就在大气层中形成了上下层气流之间的屏障,减少了热量向空间的扩散,从而加强了台风强度。

在台风经过的地区,一般会有明显的降水的出现,这是因为冷空气和暖气团会发生剧烈的运动而产生噪音[2],而伴随噪音出现的洪水往往是突发性的,而且会发生多次,这往往会让当地造成比较严重的损失。

朴云若朴云若优质答主

这是因为要保证预报的时效性,必须在08时、14时、20时等时间制作预报。从上床睡觉到明早上床之间跨越了至少两个制作时间,天气预报中的“夜”指的就是从这个制作时间到下一个制作时间之间的一段时间。因此,20时的预报中的“夜”是指从20点到第二天8点;而8时的预报中的“夜”却是指从8点到14点,所以会有同一个时间段有两种说法的产生。因此,晚上听见天气预报明天白天到夜间有雨,不要因为第二天白天没雨就认为天气预报报错了,有可能夜间下雨。

“夜”有时指18时到次日8时;有时又指14时到次日08时,即夜间和前半夜。后半夜和早晨合并在一起成为早晨,也就是08时到当日14时这段时间。人们习惯把夜晚叫夜间,而把夜的前半夜叫“夜”。

“夜”有两种说法,这两种说法与两次预报的发布时间有关系。第一次预报发布以后,听众接到的“夜”是指当日晚上到第二天早晨;第二次预报发布以后,听众所接到的“夜”指的是当天白天。“夜”在一般情况下不会跨越中午。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