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农企业贷款何时不再难?
现在,各大银行都忙着把经营贷往房地产上怼,其实农村市场是另一个天地。 首先,农业是个受政策影响很大的行业;其次,目前做农村市场的金融机构较少,竞争压力小;更重要的是,金融资本投入农业生产产出风险大、周期长,往往难以得到有效的风险补偿机制支持。 作为金融服务实体的重要一环,解决涉农企业的融资难题迫在眉睫。
国家一直大力支持涉农企业发展,2019年8月,央行等七部委联合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强化金融支持防控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的通知》(银发〔2020〕17号),提出对受疫情影响较大的批发零售、住宿餐饮、物流运输、文化旅游等行业给予信贷支持,以及采取优惠利率、增加信用贷款和中长期贷款等方式,加大信贷投放力度。
今年两会上,财政部副部长邹加怡在新闻发布会上指出,要继续加大对“三农”的投入力度,除了资金供给以外,还要为农业农村发展提供重要的公共产品和服务,包括提供金融保险服务,推动完善农村金融机构体系,加强普惠金融建设,继续推进涉农贷款增量扩面,做到“应贷尽贷”。
目前,已有部分金融机构开始探索将科技与金融融合应用于乡村振兴。例如,邮储银行打造了“数字乡村”平台,为农户和农业企业提供一站式线上服务;微众银行推出“智慧政采贷”产品,向政府采购中标的供应商提供无抵押、纯信用的银行贷款;阿里联合多家机构发布“春雷计划”,助力中小企业复工复产,并推出阿里云农业区块链应用服务,提升农业供应链效率等等。
不过,纵观整个金融行业,为涉农企业提供融资的产品和服务仍较为单一。有业内人士告诉记者,由于农业生产经营活动具有弱确定性、高风险和高成本的特点,使得金融机构提供农业相关金融产品和服务时存在较大难度——传统金融模式无法满足其需求。 要破解当前涉农企业融资难的困境,一方面需要政府及监管部门出台相应的政策,调动各类金融资源向农业农村配置;另一方面,农村金融的参与主体也需要与时俱进,通过不断创新产品和服务方式,来解决现代农业发展中遇到的融资问题。
中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协会与国家开发银行在京签署《支持乡村振兴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充分依托和发挥各自优势,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重点围绕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智慧农业等8大领域,深入开展多层次、全方位合作,助力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做大做强,推动乡村全面振兴。
“融资难、融资贵是困扰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涉农企业多年的问题。”中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协会秘书长王立斌说,中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协会作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行业的全国性社团组织,近年来大力加强行业自律和服务,维护行业合法权益,促进产融密切结合,助推企业做大做强。
王立斌介绍说,此次签约,双方将本着“合作、发展、共赢”的原则,在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开展深入合作。根据协议内容,国开行将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在乡村振兴中率先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中长期信贷支持。双方还将建立多层次交流合作机制,成立领导小组、专家指导组和项目协调组,加强信息交流共享,并在国开行内部设立专门的客户管理团队、配置专业人员为相关企业融资融智,共同推进乡村振兴。
乡村振兴离不开产业兴旺。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实施乡村产业兴旺计划,构建乡村产业体系,实现乡村产业振兴。国开行评审管理局评审三处副处长王宁表示,此次与协会开展战略合作,正是国开行坚决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构建起由国开行总部到省、市、县分支机构的全产业链金融服务体系,持续加强对农业农村领域的资金投入的又一重要举措。
王宁介绍说,国开行将充分发挥开发性金融作用,持续探索支持农业产业化企业创新业务模式,运用投、贷、债、租、证等各类金融工具和产品,创新推出专项贷款和综合金融服务等产品,满足协会会员企业多层次服务需求,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涉农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降低融资成本,解决“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资金动力。
“目前,我们已与协会进行了多次专题研讨和实地调研,在支持产业兴旺、推进乡村振兴的框架下,形成了总体工作方案和拟支持项目的初步清单,力争在较短时间内取得突破性进展,共同推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早日取得实效。” 王宁透露。
据了解,截至2017年末,国开行已与22个省(市、区)签订“十三五”战略合作协议,授信承诺1.02万亿元支持新型城镇化和城乡融合发展。截至2018年一季度末,国开行本年累计发放农业农村贷款1286亿元,较上年同期增加157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