瀴在五行属什么?

臧跃进臧跃进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瀴”是一个生僻字,读音yīng,同“盈”。但是它的五行却是一个争议点,因为“瀴”的本义是遥远、渺茫的意思,因此有人说是水,有人说是木,还有人说是火。现在网上搜索一下,说法更是众说纷纭,有说水的,有说火的,还有说土的……

其实,“瀴”的五行确实应该属火。为什么呢?且听我娓娓道来。 《说文解字》中对“瀴”的解释是这样的:“瀴,空也。从水,声。一曰虚。” 可见,“瀴”的原意是指水盛满、充盈但无实体的意思(“空”亦同此)。所以它当然属于水了。 但是,“瀴”还有一个意思是“遥远得看不到边”,这个解释可跟原意差远了!怎么还会属于水呢? 其实不然。

我们先来看看古书上如何记载这个词。在春秋战国时期的文献中,“瀴”经常出现在“杳溟”连用的句型之中,如《庄子·天地》中就有:“窈冥,冥漠无形,气变而云涌。”(注意,“窈”“冥”连用的句子结构与“杳”和“溟”连用结构是一样的。)这里的“窈冥”,就是形容走得太远而看不见的意思;再如《楚辞·九辩》中的“憭慄兮若摧腐,热烈兮若燔焫。洞沕沕兮窅冥,忽怳怳兮怳惚。”这里的“憭慄”“灼熱”“洞沕沕”“窅冥”等词语也是描述同样的情况——太遥远,看不分明。

那么这种用法的“瀴”是什么意思呢?显然不是形容水深而且没有底部(“渊”才是形容深不可测),也不是形容树木茂盛或者高耸入云(“崇”才是形容高大),更非形容月光照亮大地或灯火照耀得很明亮(“辉”“照”才是这样的形容词)。它所形容的是一种很奇特的“旷远”之貌:遥远得好像消失在了另一个世界,与现在的现实世界毫无关系。

这类词语在古代还可以用来形容天气阴晦、迷蒙,如唐人杜荀鹤《赠渔阳王处士》:“山远苍苍烟霭寒,几重秋树似江南。孤帆自去莫惆怅,明日还来眇艋舡。”这里把远山的朦胧景象比喻成漂泊异乡之人孤帆远去的样子。 这样含糊、朦胧、模糊的场景自然需要一种很强的表现力才能形容出来,而五行之中只有火焰能发挥这样的功能——它既能照亮周围,又能在黑暗中给人以温暖,让人看清一切。所以,我还是坚持“瀴”的五行应当属火。

郁景秋郁景秋优质答主

这个字念“yín” ,读第三声. 这个字在《康熙字典》中解释为“山名,一曰地名,在今河南洛宁西北”(引自《广韵·平声·侵韵》) 我查了一下《汉语大词典》,“瀴”字的第一个义项是“同‘隐’”“通作‘隐’”;第二个义项是“形容遥远”“形容隐隐约约、模糊不清的样子”...第三个义项是“同‘莹’”“本从玉。亦作‘瑩’。”

至于读音嘛,《中华大字典》上标作第四声去声。 而普通话里第一声阳平和第二声去声的字,我们北方人叫它们做“一声和二声” 我的理解是这样—— 因为“阴”在普通话中是第二声去声,所以“阴”应该对应“yīn yíng”的"yin"!而“殷”的第一声阳平对应的应该是“yīn yùn”中的“yin”…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