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英光华大学停工原因?
1942年后,日军占据上海西区南市租界,大英五洲药房、光华医院、医学院、理学院、文学院等相继停顿,学校遭到浩劫。抗战期间,学校师生,或从军征战,或坚持课业,或从事战时服务工作,表现了崇高气节和爱国热忱。
大英大学和沪江大学,同为圣公会上海教区辖下之教会大学,并同处闸北区南北两头。据吴文藻先生记述,“1937年9月1日大英大学和沪江大学的开学式,在闸北战区的炮火声中举行。”不久后,两校师生被日军从闸北强制迁入南市难民区,与南区难民一起度过了日本侵华战争时期极为艰难的流亡岁月,大英大学的师范学院与沪江大学附中合并在南市多稼路,共同开设大学课程。
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南市难民区沦陷,师生又流亡至租界。由于战事紧逼,物价飞涨,学校办学和师生生活十分困难,1942年2月大英大学宣布“学校各院系告一段落”,“停学待复”。据1943年的《圣教杂志》载,“大英大学及中国文学院,因抗战发生,不能继续设立”。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之后,大英大学等学校积极准备复校事宜。当时闸北区一片废墟,“沪北大英、东吴、沪江三大院校,皆在炮火中化尽”,大英大学校舍亦被日寇破坏殆尽,但复校决心未变,校董会商讨了校董增聘、校址选定、经费筹措、院系设置、招生办法等重要问题,制订了《大英大学章程》,确定复校之大英大学“为一独立自主之大学”,“大学董事会为大学之管理机关”,设校长、副校长各一人,由董事会聘请,并“得自行聘解教授,添置事务、杂项人员”;大学设文理、师范两院,并拟在南市设立医学院分院。
尽管在胜利之后复校呼声甚高,但历经八年战争,大英大学的教师、学生流散各地,复员工作千头万绪,且校址被破坏,经费困难重重,因此在实际工作中未能及时实现学校的全面复员。1948年,大英大学文理学院在南市法华浜法藏寺租屋开课,设大一、大二两个年级学生60人;医学院设护士科乙班,在普慈医院(原光华医院)内上课;师范学院设在北区,设高师乙班和幼稚师资科丙班,租用同德中学房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