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清华重视体育?
清华大学的前身是1928年创办的国立清华大学,其校训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这两句话来源于《易经》中两个卦的爻辞,也代表了清华人对学校发展和人生境界的追求。 那么,要成为“清华人”就一定要有强健的体魄吗? 答案是否定的!
在旧中国,清华学生能够享受到的体育资源几乎是全国顶尖的。但那时大多数学生并无强身健体之意,而是热衷于踢足球、打乒乓球、游泳、篮球等。他们经常和北师大、北大、南开等校一起踢足球或打篮球,并经常输得很惨(清华女篮曾有过N连败纪录)。这些学生的体质其实并不算好。
抗战爆发后,清华内迁至昆明,条件极为艰苦。但在这种情况下,清华学生的身体素质却在逐渐提高而不是下降。这是因为抗战期间,所有学生都必须参加军事训练,必须学会射击、投弹以及使用武器,还要学习如何包扎伤口、制作简易火器以及进行野外生存训练。
抗战胜利后,由于长期缺乏体育锻炼而身体虚弱的人不在少数。刚进入清华新学堂的同学们,最迫切的事情就是寻找体格锻炼的途径和方法。于是,各种强身健体活动遍地开花——国球乒乓球、羽毛球层出不穷;各种体育运动俱乐部相继成立;学生们自行组织各种比赛。就连当时最时髦的排球、棒球也在清华出现了。
到了60年代后期至70年代初期,全国开展“全民健身”“全民健康”运动。作为高水平院校的清华自然动作很快。当时正逢文革时期,各项体育活动都被视为“资本主义尾巴”而被禁止。等到文革结束,学校首先做的事情就是恢复体育传统,把被耽搁的“体育运动”提上了重要日程。1978年,第30届运动会开幕式上,清华以425枚奖牌高居高校榜首,引起巨大轰动。
到今天,虽然清华学生的体育成绩并不像过去那样出类拔萃了,但是热爱体育的风气依旧传承了下来。无论是对于个人还是对于社会,拥有健康的人格和强健的体魄都是最重要的财富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