蜥蜴是什么生肖?
我先来个正经的答案吧,不知道是不是题主想要的那种正经。 我国传统纪年中的“甲子”是按照干支记年的方法计算年份,60年为一个循环,周而往复。以一个公历年份除以60,得到余数是多少,这个余数便是该年的生肖。比如2015年是乙未羊年,原因是2015÷60=33余5,5对应地支中的“未”,所以2015年是乙未羊年。
那么按照这个方法计算,2017是丁酉鸡年吗?当然不是,2017÷60=31余17,17对应的地支是“戌”,所以2017年属于戊戌狗年。为什么是狗不是鸡呢?因为60年一循环的时候,“子”会逢“丑”,“寅”会逢“卯”以此类推,最后就会形成“午”“未”相邻,但是“申”在中间的情况。这种情况下一左一右两个地支为“申”和“未”的可能性各占一半,但农历一年却有十二月,如果首月出现“申”的话,那么末月就必定会出现“未”,这样最后得出的生肖肯定是“羊”而不是“鸡”了。
通过这种算法得到的“酉”并不是今年的生肖,而是下一年的。今年确实是属鸡年,不过从公元元年到现在,我们人类已经进入了新的纪年法中,即公元纪年法。这种方法直接根据每年春分(公历三月二十日前后)太阳的位置来决定年份归属,避免了以上那种计算方式可能出现的“死循环”情况。虽然这种方式也存在缺陷,比如对于公元前一年或者后一年的年份归属无法确定,需要查史料加以证明,但这种方法得出的结果更为准确可靠。而且这种方法有一个好处就是无论农历如何闰月,每年的生肖都不会变了。
在十二生肖中,龙是唯一的纯虚构形象。在实际生活中,找不到任何一种动物能够与之完全对应。但它的身体特征,却是由蛇、鳄鱼、蜥蜴、鱼、鹿、马等许多种动物拼凑、演化而来。因此十二生肖,实际上是中国先民对大自然中诸多生物的总概括。
在古代典籍中,对于龙的形象演变记录颇多,而以唐代经学家孔颖达的记载最为精彩:麟、凤、龟、龙,谓之四灵。龙者,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伸能屈,春分而登天,秋分而入渊,屈伸变化,无所不得,故王居则象龙,所以奉天而法地也。
麟是鹿科动物,凤为朱雀原型,龟好理解,龙的原形历来众说纷纭。“龙者,鳞虫之长”,这是非常重要的信息,“鳞虫”一词,是古代对爬行动物和两栖动物的统称。在麟凤龟龙这四灵中,只有龙有足,故而可以判断,龙的原形,应当是众多“鳞虫”有足类动物中的某一种。
“春分而登天,秋分而入渊”,从这句中不难看出,作者将龙描绘成了善于在陆地和水域之间自由往来的两栖(不是两栖动物意义上的“两栖”,而是字面意义上的“两栖”)动物,而这正是许多水陆穿越能力强的蜥蜴的习性,比如我国南方一种常见的蜥蜴——石龙子,便有“两栖”习性。
石龙子(学名:Dibamus)为爬虫纲有鳞目蜥蜴亚目石龙子科石龙子属的统称,因身体扁平,外形酷似乌龟“缩入”龟壳中,故俗称泥蛇、蛇蜥、乌龟蛇、乌龟龙。除一些种类外,石龙子一般无颈部,四肢退化(也有无足种),身体呈圆筒形。头较小,多略呈三角形,能活动。背腹扁平,背部皮肤皱褶。体表被有细小的圆鳞。
石龙子属于杂食性动物,吃各种昆虫、蜗牛、蚯蚓和小型甲壳类,也吃腐烂的蔬菜和水果。主要生活在潮湿、较暖和而多腐殖质的土壤中,有些在石头堆里或池塘边。因其体表无防止水分蒸发的结构,必须在潮湿的环境中生活。卵或胎生。在东亚地区石龙子非常常见,我国很多地方都有此物,如湖北黄冈一带的道士们,常将石龙子装入琉璃瓶中,作为仙家宝物来卖。
“屈伸变化,无所不得”,与蛇类似,许多蜥蜴都有断尾求生的能力,从这一点上讲,蛇与蜥蜴在人们“变形幻化”的想象中,是能够合而为一的。有趣的是,在有些地区,“石龙子”一名就特指蛙科动物,蛙科在英文中拼作Bufo,与中国的“乌龟蛇”,“乌龟龙”发音颇为相近。“龙”的原形,很可能是蛙和蜥蜴。
此外,“龙”在汉字演化过程中,与“蝾螈”这种动物也有联系。《礼记・礼器》:“天子之挚,龟龙、鱼、虎、熊、皮。”郑玄注:“挚,贽也,以达相好睦之礼。龟龙、鱼、虎、熊,皆毛虫之长。”
对于郑玄的注解,清代经学家孔广森在其《传舍笔谈》中提出了疑问:“挚,五毛虫,郑解龟为龙,殊欠理会。”他的学生许瑶光在《许氏说文笔记》中支持其师观点:“挚字从龟从手,古名熊为貘,与貔同,四足毛虫也,则龟龙鱼二足,郑义非是。”
可见郑玄与孔广森、许瑶光的分歧,实际上在于“龙”是二足还是四足。古代解经,必言“传”,所用经典也必是传刻本。根据“四足毛虫”这一说法,许瑶光意识到《礼记・礼器》里的“龙”字当为“蝾”字之讹,而这个“蝾”字,“古文作蜥蜴”。在《周礼・春官・司几筵》中也有记载:“王之五重,重玉,重醴,重绣,重席,重素……其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