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在五行中属什么?

钭凡月钭凡月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五方”、“五行”,是中国古代先人认识世界的一种方式。 这种观点认为,整个宇宙由东、西、南、北、中五个方位组成;自然界各种各样的事物和现象可以分为五大类,即木、火、土、金、水五种属性。并用这五种属性将天地之间的一切事物加以分类。 用现代科学的语言描述就是:东方属于地球的自转方向,属逆时针的;南方是太阳直射点一年中的移动方向,属顺时针的;西方是傍晚时太阳的落山方向,北方是正午时的阳光照射方向。 所谓“五方”其实就是“东、西、南、北、中”5个方向,每个方向360度,合计1800度。而“六气”是指“风、寒、暑、湿、燥、火”6种气候,每种720度(因为每个季节3个月,一个月有6个节气),合2592度。这样,整个宇宙就被划分成2592+1800等于4392度。每一度都有一个名称。古人用这些名称来指称自然界各种各样的现象。 我们现在使用的农历就是结合“五方”“六气”的理论计算出来的。

以农历的二十四节气为例其排列顺序是: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 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立春等等。这个排序就是按照“东南西北”的顺序再结合“六气”来的。比如今年立春的时间是2月4日,而大寒时间1月20日是: “六气的起落”也有规律可寻,每两天的度数是一样的,也就是说每天正午的时候,阳光都是垂直照射,温度最高;子夜的时候,阳光最暗,温度最低。 古人在进行观测的时候发现了这样一个规律:当太阳运行到正南方的天空时,温度最高,草木茂盛,这时候阳气最盛,叫做“夏至”。此后,太阳逐渐向北移动,一直到“冬至”那天到达正北方。从“夏至”到“冬至”,阳光由盛而衰,气温由热变冷。

过了“冬至”,太阳又缓慢地向南移动,到了“春分”“谷雨”之时,移到正南天空,此时大地回春,万物复苏。过了“谷雨”,随着太阳的逐渐偏西,气温不断上升,到“夏至”达到极盛,然后慢慢衰退。 按道理来说,每年的“夏至”“冬至”是有准确的日期的。但是受太阳高度角影响的“春分”“秋分”“谷雨”“霜降”等有明确的日期。所以人们就以农历的“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作为四季的开始。而“春分”“秋分”“谷雨”“霜降”这四天又被称为“四立”。

夏侯璇夏侯璇优质答主

通常我们所说的五行,即水、火、木、金、土,来源于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生产、生活经验,是先人们在几千年的文明史中逐步形成和完善起来的,是对宇宙万物的归纳和总结,是中国古代朴素的、原始的唯物主义辩证法。五行学说认为,宇宙间的一切事物都是由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运动变化生成的;不仅如此,宇宙间各种事物运动变化,如果用五种物质运动来概括,又可以把它抽象归纳为木、火、土、金、水五类,而且事物在不停地运动变化,这种运动变化的内在规律就是五者之间的生克制化关系,以及由此形成的运动形式。五行学说也以五者不同的运动形式,用来说明宇宙间各种事物的运动变化。

在中国传统哲学中,木和火都是与温暖明亮之气相关联,因此,凡是与春、夏、光明、升腾等现象相联系的,就用木和火来指称,而金和水都与寒冷、下降相联系,凡与秋、冬、沉降、收敛相关的事物就用金、水来指称。至于土,它是生长万物的,而且具有中央之位。由土与四季相结合,而派生出四时,即“春夏秋冬皆出于土”,“土兼四时”。“木”位居东方,其象征物和代表物有太阳、植物、生命和春季等等。春季是少阳之气始升(初生)之时,是少阳始壮(转盛)之时。从太阳运行位置来说,春季是少阳之气从东方升起的时刻,万物萌发生长开始。

“火”位居南方,其象征物和代表物是太阳的盛烈的大热之气和夏季。夏季是太阳当空、阳气极盛、大雨倾注、水大旺和植物(木材)极其茂盛的时期。南方相当于子午线。木本植物(树木)多从南方(南疆)开始向北方传播,木本植物主要往南疆发展……我国古代先民在观察和反复验证上述事实之后,把“木”(或“树木”、“树”)的位置定在东方,“火”位于南方,这是非常科学和合理的。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