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尔怎么在中国打乒乓球?

汪周湛汪周湛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先引一段波尔在采访中关于“如何打好乒乓球”的解答。 问:很多人喜欢把你会混各种技术放在一个球员前面,对此你怎么看? 答:我的看法是,如果这个球员能在所有技术上都很均衡且都很深入的话,那他就是一个非常好的运动员了。我不认为我是在用脑打球,因为当我专注在我所做的事情上时,比如发球或接球,我不会去考虑太多其他的事情。对于我来说,最困难的是如何保持专注并坚持下去。当你拥有良好的基本功并且你能把所有技术结合起来运用自如的时候,你就会成为一个很难对付的对手。

再来说说个人对这条采访的解读以及波尔个人的技战术特点。 波尔是一个全面型的选手,从他的履历来看,他在直板快攻、横板快攻结合弧圈、削球等打法都曾在世界赛场取得过辉煌的成绩; 从他对如何打好乒乓球的回答也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推崇扎实基础的球员。所以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波尔是一个重视基础同时善于结合技术打法的综合性运动员。这也造就了他生涯战胜无数高手,成为唯一大满贯得主的传奇。

不过波尔虽然技术打法很全面,但他并不是一个追求技术的选手(如王皓追求直板进攻),而更偏向于技术融合打法。所以他并不能像一些技巧性很强的运动员一样能搞出其不意的技战术,更多是通过扎实的脚下步伐和丰富的经验结合技战术做文章。 所以从某种程度上说,波尔和中国乒坛的大部分选手都经历过长期严苛的基础训练,注重下肢力量,步伐灵活,基本功扎实。这样的身体素质使得他们技术打法成熟后能够结合脚步进行大量的技战术组合搭配。这也是为什么波尔+哈夫里科夫这种削球的组合能够在面对各路强手时丝毫不落下风的原因所在——削球这种打法本身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而且难以预判。无论是进攻还是防守,一旦对方适应不了你的节奏,势必会丢分。而这恰恰是最考验运动员的综合能力——如何在大量技战术中选取合适的组合并用脚下的步伐来支撑整个打法。这对运动员来说是很难的一件事情,所以可以看到当许昕/马龙这种双打搭档出现,在配合度很高的情况下依然能够和波尔/哈夫里科夫打得难分高下。

马延卫马延卫优质答主

波尔的中国之路开始于2000年9月。当时,他作为德国队一号主力来到北京,参加了世界杯赛。结果他在小组赛中被塞黑人卡拉卡塞维奇挡在了八强之外。比赛结束以后,波尔在中国教练李天新的安排下来到北京郊区的一个体育运动学校,进行短期训练。

这次中国之旅让波尔获益匪浅。几个月之后,他在欧洲12强赛上连续击败了包括比利时名将塞弗在内的欧洲诸强,夺得冠军。又过了三个月,他在巴黎世乒赛上一路杀入最后决赛,仅仅是以3比4惜败于最终获得冠军的孔令辉。第二年,他在欧洲锦标赛上再次囊括了单打、双打、团体冠军,并在鹿特丹世乒赛上再次打入男单决赛,不过这次他输给了刘国梁。

在中国教练和中国集训的帮助下,波尔在1998年刚刚进入国家队时的2500分一跃升入世界前三名。虽然在2001年的上海世乒赛和大阪世界杯上波尔都没有进入最后的决赛,但他在随后的一年半时间里接连获得了11个国际乒联的职业巡回赛冠军,其中包括了分量最重的2002年吉隆坡世界杯。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