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断中怎么用运五行?
五行学说是我国古代人民创造的一门学科,在长期医疗实践的基础上,它被引入医学领域,并用于指导临床治疗。中医学把宇宙万物分为两类,一类是生物类的,称为“生机”;另一类是非生命的,称为“无机界”。人体是一个小天地,同样包含“生机”与“无机界”两方面。中医理论认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具有阴阳五行的属性。 五行理论在中医中的应用是广泛的,最早见于《黄帝内经》,如五脏的五行归属:“心者,五脏之君王也……其性属火……”,五味归经:“酸入肝,苦入心,甘入脾,辛入肺,咸入肾……” 五志七情的五行归属:怒属木,喜属火,思属土,忧、悲属金,恐、惊属水……“血并于上,气并于下,热胜则肿,寒胜则痛……”等等。可见古人通过观察自然界的变化以及人体的生理和病理变化来归纳、总结出的这一具有广泛实用价值的哲学范畴。
现代应用研究中也发现在神经系统病变中,五脏与大脑皮层有对应关系,心火太旺则引起失眠;脾虚则有精神不振、记忆力差等;肺气不足常感到疲倦、胸闷、乏力。而且根据五行规律还可指导临床用药及食养的实施。如治肺虚常用药有山药、百合等有健脾作用的药物;养心安神可选用酸枣仁、柏子仁;而心火旺可用莲子芯泡水当茶喝。 总之,我们在学习中应该注重对五行理论的学习和研究,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五脏与五行的相互关系,一是取象比类,一是以五行来说明五脏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并以五行生克规律来阐释五脏的生理联系和病理联系以及传变规律。
从取象比类来说,如肝主升主动,其气通于春,春阳发生,木方始生而主升发生长,故以肝属木;心为阳中之阳,主温煦形体,其气通于夏,夏日炎暑,火位于南方而主温热,故以心属火;脾居中央,其气通于长夏,长夏湿旺而土主其位,而脾主运化、化生,有化生万物之功,故以脾属土;肺主肃降(或呼),其气通于秋,秋主肃杀,金属肃杀之物,秋位在西而气凉,凉则收敛肃杀,故以肺属金;肾藏精,能滋养全身,且能封藏,其气通于冬,冬季寒藏,水位于北方而有寒凉、滋润、下行之性,故以肾属水。
五行与五脏相配属的说明,中医上除了取象比类外,还可以从五脏之间由五行生克关系所决定的功能上的相互联系来理解:肝能将营血输送到脾,使脾的运化功能健旺,符合五行中木能生火(肝属木,心属火)的比象;脾能将营血滋养于肺,使肺的肃降功能健旺,符合五行中火能生土(心属火,脾属土)的比象;肺能将体内水液向下输送到肾,使肾的藏精功能健旺,符合五行中土能生金(肺属金,肾属水)的比象;而肾水充足,肝的藏血功能也会健旺,符合五行中水能生木(肝属木,肾属水)的比象;肝气疏泄调达,则有利于肺气的肃降,肺肃降疏通,则又有利于肾精的吸收和贮藏。以上说明了以五行生克关系来说明五脏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
五脏的病理变化亦可用五行生克理论来概括。五脏的病理变化要比生理功能复杂得多。因病理变化是在内外致病因素的侵袭干扰下发生的,并且,这种变化是无序的、交错的,五行理论只是抓住其内在的规律作纲要式的说明,以使错综复杂的病变条理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