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根据五行区名?
“天地分阴阳,阴阳演三才”,“天在上为阳,地在下为阴;人立于中间,只有脚下那一点点立足之所……” 这是《易经》对阴阳的定义。 三才指的是天(上)、地(下)和处于天地之间的人(中)。 这里的阴阳不是指自然界中的阴阳现象,而是指自然界的两种物质——阴与阳。它们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作用,共同推动着宇宙万象的变化。
《黄帝内经》继承和发展了《易经》的阴阳学说,它指出: “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 “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出自《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 这里阴阳是相对而言的,是就人体的属性而论的。
“法于阴阳者”就是说要像自然界那样顺应昼夕交替、四季轮回的规律,配合“一阳复始”、“三阴交尽”的节奏,动静相宜,劳逸适度。否则就会破坏这种平衡,招致疾病。 至于如何做到“法于阴阳”,历代医家都有自己的见解。
《黄帝内经》认为要做到“法于阴阳”就必须了解四时阴阳之变化规律并正确掌握这种规律: “智者之养生也,必顺时摄养,知时节之道,故以天地为之父母,其生命不易衰老。不知时节之道,逆四时而生邪,此谓逆天,逆天之病,天地为之亡子”——《黄帝内经·四气调神大论》 一岁之中,春三月阳气升发,人生天地之间,犹如草木生于地球之上,此时应当顺势而行,令阳气发越于体表,不能潜藏于内。相反,如果春天里人体闭藏得过于严厉,以致阳气郁而不宣,到夏季必然会受到惩罚——“阳极气盛,心火燎原”,到那时再治疗就为时已晚矣!
所以,《黄帝内经》告诉我们,“法于阴阳”就要懂得季节交替之时应该做的和不应该做的事,从而保持体内环境的和谐与稳定,避免外邪入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