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在五行中属什么?
五行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种系统观,是指金、木、水、火、土五类元素。五行学说用五行之间的生、克关系来解释事物之间的制约关系和相互转化,是对世界本原的一种认识,也是对中国古代朴素的多元素说的总结,被看作解释宇宙万物的始源和演化的体系。
五行亦作“五形”或“五材”。“五材”之名较早见于《左传》桓公二年。《尚书·洪范》记周武王问于箕子,箕子述商代传给周的《洪范》九畴,第三畴即言五行。《史记·律书》引儒家之说,以为《洪范》为周公所作,五行乃文王之思。《庄子·天地》则云黄帝曾“三战然后得其天地之小大,观阴阳之和,以雨膏其泽,解乎万物之情,以养百姓”。帛书《系辞传》和《管子·乘马》也有行或形之名,皆非五形,而与《周易》经卦数六相应。《庄子·天地》说,“黄帝得其居,乘奔至,足不及地,履乱于大方。其得之也,五藏一,视不可见,听不可闻,言不可载。其始也,异气同趣,其理一。心肝之教,不形之数,心同则得,心异则违”。是黄帝虽于大方之中得五行之理,但未及以五形著而名之。
五行的涵义,古代多有争论。班固《白虎通》称,五行之名有五:“一曰形,二曰质,三曰德,四曰行,五曰能。形者,言其形象有五也。……德者,言无常德,皆相贼害也。行者,言其运动变化也。能者,言此五行能生能杀,能成能败也。其于质,则谓之五材,以为水之流动,火之炎烛,土之敦厚,金之坚刚,木之曲直,以此为五者之质也。”
五行中的金木水火土各有引申涵义。《说文》曰:“金,金也。 western gold。从土,从人。西方,金属成而生水。丁,西方之行。兼五行,金为义。凡金之属皆从金,金声。”“木,木也。象下柢上尃巛。凡木之属皆从木,墨声,摩声。”“火,火也。象形。下曲,似火之炎上,日旁为日旁。从木,从屮,从火,从戈,亦从木,从火。凡火之属皆从火,会意。”“水,水也。北方之行。象形。从川,从川,川北为水,会意。”“土,块土。从土。凡土之属皆从土,土声。”“土”字古或作,从二土,土生万物,含多土义。
《周易·系辞传》曰: “乾,知大始也。坤,作成物也。”“天地设位而易行乎其中矣。成性存存,道义之门。”又曰:“《易》有圣人之道四焉。以言者尚其辞,以动者尚其变,以制器者尚其象,以卜筮者尚其占。”可见,《周易》讲变化,用四时、五行配以四象、八卦,阐述“天地”、“干”、“坤”之性,“刚柔”、“阴阳”、“日月”之行以及《易》之变化,用卦爻和象数来推演天象、地气和人事之义。四时配五行,在《易传》中,如将春夏秋冬配木火土金,而以中央处中。其言曰:“帝出乎震,齐乎巽,相见乎离,致役乎坤,说言乎兑,战乎乾,劳乎坎。”,并以之拟议人之仁、知等品性,如曰,“仁义之会焉,礼之用焉,和乐之节焉,利之用焉,精义之妙焉”,“用六、利永贞”,“黄中通理”。可见五行配于四时之间,中央土以配四季之末月。《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