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学校择校生?
“择校生”,一直是一个备受争议的词。 2015年9月,教育部发布《关于进一步做好小学生招生入学工作的通知》(下文简称《通知》),对规范中小学招生行为、妥善解决适龄儿童入学问题提出了明确要求。 在《通知》中,“择校生”被定义为: 因划片分配名额不足,部分学生通过缴纳高额费用(称为“择校费”或“借读费”)进入普通小学初中就读的学生。 也就是说,择校生是指由于地段划分造成学生不能就近入学,而需要支付一定学费(一般指公办学校的择校生要支付较高的赞助费或者叫择校费)到其它学校就读的学生。这些学校多数是当地的名校或是重点学校。
目前,中国大部分地区的义务教育实行的是划片招生制度,即一个学区划定后,所有学生都要在此范围内入学。但由于经济发展不均衡,教育资源分布也不平衡,一些地区出现“择校热”现象——家长为了让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不惜花费重金购买学区房,甚至租借学区内房屋以获取入学资格。这种因为教育资源配置不够均衡引发的“择校热”,不仅给家庭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也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教育的公平性。 为解决这一问题,许多地方出台政策限制房价,如北京等地明确严禁各类房地产开发商以房产作为实物奖励教职工和学生,以及以各种名义违规推销商品房;上海规定禁止公办中学参与联合办学并收取费用,新建住宅区内公办初级中学原则上不超过2所等等。 但事实上,“择校”“择校生”的问题远没有解决,甚至有个别地方愈演愈烈。在部分地区,由于优质教育资源的稀缺和人们对于优质教育的渴求,使得非择校生成为少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