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西门口在哪里?
老广眼中的“西门口”,特指今日上塘街/周门街一带,而非现在的“文德路-教育北路”。因为旧时这一带确实有个门叫做西门口。 广州城东、南、北三面环山,而城西是一马平川(今天流花湖及珠江新城的那块地方)。在宋代以前,城虽无墙,但设有木栅。元末因战乱,才筑城墙围住城内居民。 明朝初年,广州城扩建,在原城西面增修了满城,并在原城西门外修筑了“西华门”和“西水关”。
所谓"西门口",就是西华门的正门了。从今天的地图上看,这条街就叫做“西华西路”。 西华西路东起中山七路,西至人民中路,全长约1.5公里。明代,这条街分为上段(即今上塘街)与下段(即今周门街)。上塘街位于西华西路的北部,东西走向;周门街则位于西北角,略呈三角形。两街之间的交界处,建有广福庙。 在明末清初,这条街道的商业已经相当繁荣,有“小秦淮河岸”之称。据记载当时此中商贾云集,“富室第宅多雕甍秀瓦,绘栋镶檐,锦绣掩映”,可见其繁华程度。 随着商业的发展,这带逐渐出现了“三间四厅”式的民宅,这些民居大多装饰精美,且带有庭院。这就是广州最早出现的“洋房”。
时至清代,这里已是“十亭五馆”、“花团锦簇”。有记载曰:“周家巷,旧名‘周门’。街径宽豁,南北通衢,商铺相连,百货云集……至夜尤盛,灯火莹如列阵繁星。”(《番禺县志》)。 民国时期,这里的繁华依旧。1938年后,日本飞机经常轰炸广州市区,使得许多市民纷纷向东迁移,使城东成为“无主之地”,大量商户纷纷涌入,使城东商业蓬勃发展起来。不过,当时的文德路—教育北路并不是城东最繁华的地方。
直到20世纪60年代,国务院批准兴建北京南路住宅区和光塔街,才将这里建设成为新的市中心区,并带动了整个城东商业的巨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