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什么年书法里?
从历史上看,每一个王朝的建立之初,都会大搞文化宣传,突出皇权神圣、天命所归的一面,同时,也会大建文治武功,以彰显国力的强盛。汉代建立之后大修陵墓,唐代建立之后大开西域,都是这个意思。但经过几百年的积累和传承,这些王朝到了中后期的时候,统治者往往不愿意再去花力气营造这样的效果了——已经建立了那么久,再怎么样也掩饰不了“开国”时缔造的功勋,再加上经过几代文人的总结提炼,“王”气早就不显了。于是,他们转而追求文治之功和武功的延续性,希望通过这种方式给后代留下伟大的遗产。因此我们会看到,汉武雄图以战止戈,唐宗雄霸开疆拓土。
而一个王朝的末期呢?往往是文弱可欺的时候,外部游牧势力的入侵加上内部农民军的斗争,让统治者再也无力顾及传统文化的弘扬和传播。在这一点上,清代是非常典型的例子。入关之后的清朝统治者,虽然也有康熙、雍正这种对文字狱十分敏感的时期,但是总体来看,对于汉族传统的文化传承还是相对宽容的。乾隆年间甚至出现了“十全老人”的说法,隐隐约约表现出对于康熙时期“康乾盛世”的骄傲自满。然而到了道光年间,外有英法联军侵略之辱,内有太平天国起义之乱,清庭内部更是腐朽堕落,这个时候的皇帝,已经完全没有能力关心传统文学创作和儒学传承的问题了。
从书法史上来看,每一个朝代中期的时候,书家辈出,精品无数;而到晚期,则书风浮躁,人才凋零。其原因在于,一个时代的精神力量会影响整个社会的审美取向。当社会缺乏继承和创造文化的动力时,人们的审美趣味就会降低。所以我们会看到,明代中期的行书作品大多潇洒飘逸,而到了明末,竟有像傅山这样以狂草表现反清复明情绪的文人。同样,清代中期书画大家多得不得了,比如郑板桥、刘墉等等,而到晚清,则几乎再没有能够拿出手的艺术大家了(吴昌硕、齐白石等人是继往开来的一代大家,但是他们生活在民国时期,这里不谈)。这是一个规律,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