擅字代表什么生肖?
鼠 鼠在十二时辰中,子时(17-19点)开始,属子时,即夜半、子夜;23时至次日1时,此时老鼠胆量最大,人们可以平静地入睡了。所以“子时老鼠胆大包天”的谚语应验了鼠大胆的特点。 牛 丑时(1~3点),属于丑时,也叫鸡鸣、荒鸡。《庄子·盗跖》:“人上寿百岁,中寿八十,下寿六十,除病减岁,中寿也。”可见古人认为人的自然寿命应为100岁。《礼记·曲礼上》称:“人生十年曰幼,学。”说明儿童从10岁开始上学。60岁为退休之年。这时,牛负责起营生的重任。
虎 在古代,人们用干支纪日。《晋书·宣帝纪论》:“景初元年五月庚寅,大疫,死者二千五百人……帝(司马懿)躬自布衣,率群臣跣足遮车,呼言哀痛,百姓奔走相告。”这里提到了当时发生的一种瘟疫,据说这种病毒是通过脚底传播的,一旦感染,便足部肿烂而亡。为了躲避瘟疫,人们只好赤脚走奔,甚至有人光着身子在家里跳来跳去,以躲避灾祸。这时候,老虎的威猛就显得尤为重要,它们用利爪和尖牙将人类吓得四处逃窜,从而保护了人类免于病毒的侵扰。这一天又被称为“虎威百物惧”。所以属虎的人有雄霸一方的寓意。
兔 卯(mào)时(5—7点),属于卯时,也叫日出、破晓。《礼记·月令》:“孟秋之月,日在尾,昏虚中,旦娄中。”东汉郑玄注:“娄,娄宿。中天,若柱相表;旦,明渐盛;昏,冥渐盛。”说明在古代,人们已经能够观测到天体运行的规律。随着太阳由东向西移动,兔子作为晨间活动的象征,逐渐隐退。
龙 “龙”字是中华文字里独特的存在,它除了表示动物、人物、自然现象之外,还常被用于器物。龙对于中华文明的重要性非同一般。而且,每一个传统节日都少不了龙的影子——清明插柳、端午赛龙舟、元宵节舞龙灯等等,无一不彰显出龙在中华文明史上的重要地位。那么,为什么龙能受到这么崇高的尊崇呢?其实,与我们的祖先崇拜有关,也就是对龙的崇拜源自于对祖先的崇拜。
蛇 巳时(09-11点),属于巳时,也叫蛇升。《礼记·月令》:孟夏之月,“其日丙丁,其帝炎帝,其神祝融”。古人根据对大自然长期观察和体验,把一年划分为24段并赋予每个时段一个特定的名称。由于地球在公转过程中,太阳的位置始终维持在一定的区间内,因此不同时间段内阳光照射到的角度是不一样的。每当“立夏”,北回归线便成为人们关注的一个焦点。因为这一天太阳几乎直射地球北部,所以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升高,草木茂盛,有着“立夏看麦”的说法。而在南方地区,这时候正是“蛇升”之时,气候温热湿润,适宜各种毒蛇出没。
马 马在十二生肖中,居第七位,与十二地支中的午相合。午时的到来,意味着阳气达到了极限,阴气即将开始滋长。《周易·乾》:“飞龙在天,大人造矣。”又《坤》:“牝马地行,君子攸往,先迷后得主。”可见,马在古人心目中的地位颇高。而关于马的传说故事也有很多,比如“伯乐相马”“老马识途”“马到成功”等,足以证明它在古代生活的重要性。 羊 未时(13-15点),属于未时,也叫畜聚。唐人韩愈的诗《题檀石佛庙》中有句“晨炊香浮丹灶烟”,指的是早上做早膳的时候冒起的炊烟。到了宋朝,诗人姜夔创作《踏莎行·元夕》一词,其中有一联“翠箔斜摇,珠箔低昂。”这里的“珠箔”指的就是窗帘。即使在宋元时期,普通的百姓家中也已经拥有了窗帘这一物件儿。
猴 申时(15-17点),属于申时,也叫经夕。唐诗人李商隐诗云:“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这句话既描写了夕阳的绚丽,又透露出一种怅然若失的情绪。其实在古代的众多文人墨客的笔下,往往能把夕阳写得瑰丽多彩而又无垠空旷,给人一种无限美好的感觉。不过,这样的美好却是短暂的。“夕阳易逝人莫倚,明朝又是孤飞雪。”尽管夕阳无限好,但终究离愁满心头。
鸡 酉时(5-7点),属于酉时,也叫日落、日沉。“山雨欲来风满楼”,唐代作者许浑的这首《咸阳城东楼》准确地捕捉到了一个重要的自然现象——“风”。
戌时(9-11点),属于戌时,也叫玉兔。屈原《楚辞·天问》中有句“遂古之初,谁传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冥昭瞢暗,谁能极之?”提出了关于宇宙本原的伟大问题。直到西汉,司马迁才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给出了正确的解释:“黄帝得土德,秦朝得正印,故称‘帝’。”从此,“皇帝”这个名字才被正式使用。同时,我们也知道黄帝有熊氏,而“熊”字与“犬”部联系紧密,所以,犬也渐渐成了皇帝的代称之一。汉代班固的《白虎通·号篇》中提到:“天子奉太阳,臣从月亮。”也就是说,这时候出现了敬称帝王为“天”或“日”的文字表达。
狗 亥时(11-13点),属于亥时,也叫人定、黄昏。李白《静夜思》中一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道尽了游子们的思乡情愫。实际上,在李白生活的朝代,月亮一直被视为寄托相思之物。而到了宋代,词作更是层出不穷,比如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曹组《青玉案·元夕》等。这些婉约豪放之作,无一不把月光当成思念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