胭脂代表什么生肖?
“脂”的本义是指从动物的身体上取下的脂肪,如肥肉、猪油;也指从植物身上摘下来的含有植物油脂的物质,如植物油、香油。由此引申出“滋润”“光滑”“细腻”等意思。 《红楼梦》中,贾府的婆子给林黛玉送亲来的鸳鸯时,林黛玉对她说的话是“什么稀罕东西!咱们那里没有?”(第六十七回)这句话中的“稀罕”就是“稀奇”“罕见”的意思,而这个词在现代汉语中写作“稀奇”,“稀少”的反义词是“繁多”或“密集”。
从“石油”中衍生出的词语跟“油”有关的比比皆是,比如“油嘴滑舌”“油腔滑调”“油头滑脑”“油蒙了心”“油然而生”“油光可鉴”“油花”“油烟”等等,不胜枚举。 正因为“脂”有“滋润”之意,所以像“肌肤细嫩”“身材苗条”“白发苍苍”“文质彬彬”这些含褒义的比喻都是“滋润”的结果——皮肤被“滋养”得细嫩滑腻,从而有了“嫩”“娇”“柔”“软”的感觉。 而含贬义的比喻词多与“粗鄙”“粗暴”“俗气”“庸俗”等意思有关——由于皮肤没有被好好地“照顾”,“粗糙”“粗犷”“野蛮”“市侩”也就出现了。 与“肤”相关的一些词语中也常常用到“脂”字来表示润泽的意思,例如“皮肤光滑”“脂粉味”“脂膏”等等。
“鬓发如霜”是因为头发里充满了能够输送营养和水分的头发生命循环系统,才使得毛发亮泽健康,如果没有了这套系统,头发就会枯黄无光,就像人体皮肤如果失去了滋润就会干燥皱缩一样。“鬓发如铁”形容的是一种不健康的头发,即枯槁灰白的鬓发(参见“雪白”条)。
在12生肖颜色中,鼠、猪为灰色;牛、狗为黄色;虎为白色;兔为青色;龙、蛇为黑色;马为棕色;羊为红褐色;鸡为金色;猴为杂色。这些颜色是与十二生肖体色相关的。
生肖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影响深广。它以十二种动物配十二地支用来纪年、纪日和记人的生年,在十二种动物中,鼠是唯一一种让很多人感到厌烦、恐惧、甚至痛恨的小动物,但不管我们喜欢不喜欢,每年春节,它都会以十二生肖老大自居,领着其他11个动物兄弟,敲锣打鼓,欢天喜地地来给人们拜年……
老鼠和人类的历史一样悠久。它体型小、胆子大、能吃苦,还会打洞、游泳、爬高、上树,是生命力很强的一种动物。它几乎通体白亮,浑身是毛。在一些古老的岩画上,就有毛色兼备的老鼠形象。老鼠在十二生肖排名中位列榜首,而且在古代又被称做子鼠,鼠的本字也是子。其实,这种排名或叫法从现代人看来,似乎有点莫名其妙,其实,古代人把鼠排第一位,是有他们自己的解释的。
第一种说法是据考证,我国从母系氏族社会开始,就对老鼠产生过顶礼膜拜的情感。因为老鼠繁殖能力强,这正符合了母系氏族以繁衍后代、养育子女为天职和美德的情愫。此外,老鼠在地下打洞建房及在月光下活动的习性,让古代人联想到他们自己的穴居生活和对夜晚的理解,这就符合了十二生肖与十二地支相配的规律。子时是一天中夜最黑暗的时候,与鼠的习性相吻合。
第二种说法是,据考证,我国在母系氏族社会到父系氏族社会之间有一个鼠图腾崇拜时期。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在发展进程中并不平衡,在父系氏族还未产生之时,北方一些部族就进入了父系氏族社会,他们看到老鼠具有很强的繁殖能力,就选老鼠作为本部落的保护神,以鼠图腾来崇拜。后来,各地区经过战争、迁徙、融合,到了大禹时期,才对全国各区部落进行了统一编号,这种编号不是按照谁的实力大小来排的,而是按照各部落氏族形成历史的早晚顺序来定的,老鼠图腾部落产生最早,所以排在第一位。这种说法在我国古代史书中可找到依据,周礼中有记载:天子驾六,诸侯驾五,大夫驾四,不轰驾三,庶人二马。周代这种车马制度就可证明,它的形成是在一些部落统一后进行的。
当然还有第三种甚至第四、第五种说法,但以上两种在十二生肖排名中已基本没有争议。在十二生肖颜色中,鼠为灰色,在古代又被称做子鼠,它们是相生相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