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为什么进口锡?
首先,从需求角度分析。 锡是一种重要的战略物资和工业原料,主要用于制造银锑合金、锌基合金等,其消费领域极为广泛,除工业方面外,在日常生活中也大量使用,如焊锡、电池、合金、镀层等。据统计,全球每年约有20万吨的锡被消耗,而中国则是全球最大的锡消耗国之一。
近年来,随着电子技术产业的快速发展,对锡的需求量也水涨船高。根据世界贸易组织数据,2017年中国的锡进口量已达35.48万吨,占全球总进口量的64%;2018年中国锡出口量为29.43万吨,比上年下降14.9%,而进口量却大增15.9%至50.39万吨。
值得关注的是,尽管中国是全球最大的锡生产国,但自2016年起,国内的锡资源储量已经呈现下降趋势,由之前的620万吨下滑到目前的约500万吨。若继续按当前的开采强度,估计十年内国内锡储量即将耗尽。为了保持产业链稳定,防止出现“有价无市”的局面,中国需大量进口海外锡以补充不足的部分。
其次,从供给角度看。 目前全世界共有20多个国家开采锡矿,其中澳大利亚、玻利维亚和印尼是世界上最大的锡矿生产国,产量分别占据全球总产量的38%、19%和17%,而中国则在2015年后超越台湾成为全球第四大锡矿生产商。 然而,由于采矿技术等因素的影响,目前世界上大部分国家的锡矿石品位都比较低,以烟煤为主要载体的锡矿石在各国均有产出,这也就造成了锡提炼过程中的高碳足迹。
据相关资料显示,在全球近80亿吨的煤炭消耗量中,约有40亿吨用于冶炼锡等金属。而在所有燃料中,煤炭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最高,每吨碳排放约为460克,是仅次于石油的化石能源。在“低碳经济”和“绿色循环发展”成为国际主流的当下,高碳足迹的锡行业无疑会受到一定的影响。近年来环保力度的不断加大,也让我国部分锡矿山面临淘汰危机。
基于上述原因,一些国家开始限制或禁止锡的出口,比如乌克兰、俄罗斯和缅甸曾先后出台政策禁止向我国出口锡锭。在此背景下,作为世界锡消费大国,我国既要保障产业链安全,又要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于是开始大力进口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