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有多少体育人口?
2014年,国家体育总局《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年)》指出,全国共有各类健身俱乐部5983个;到2017年底,这一数字已经达到9800多家[1]。2013年至2017年间,每年新登记注册成立的社会组织数量超过一万,其中很大一部分是体育类社会组织。 这些数据大致反映了我国个体体育参与的情况。
如果从群体体育参与的角度进行估算,根据《全民健身条例》的规定,我国的国民体质监测分成年组和老年组,每个监测对象覆盖约三千人,分别对一万名左右受试者进行了测试。
通过对照分析可以发现,在我国,成年人群参与体育锻炼的比例约为三成,每周参加一次以上体育锻炼的比例也接近四成,总体而言,国民的体育素养处于较高水平[2-3]。但是,在老年人群中,能够每周参加一次以上体育锻炼的人群比例仅为两成多,锻炼行为明显偏少,需要格外关注。
同时,《全民健身条例》还规定,国家鼓励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建立体育协会,开展群众体育活动。目前我国群众体育的组织化程度相对较低,大部分参与者以散客形式单独前往体育场所以及各类健身房、工作室等进行锻炼,而加入体育协会等群众组织的人数较少。难以通过调查获取各个层次群体体育参与情况的精确统计数据。 与我国政府长期大力推动的全民国防教育不同,我国目前的全民体育教育体系尚未完全建立起来。无论是个人还是组织,都不需要承担过多的税费,就可以自由支配时间参与各类体育活动。然而,人们参与体育活动的自主性越高,就越有可能缺乏必要的指导帮助。这势必会影响到个人运动的安全性以及长期开展的可持续性。如何更好地引导民众科学健身、依法参与体育活动,是我国现阶段面临的紧迫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