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疼药有没有副作用?
“牙疼不是病,疼起来真要命”,这句谚语很好地概括了牙疼的感受。 牙疼时,你恨不得把牙齿连根拔起,或者用锤子狠狠砸掉。然而事实是,牙疼的时候除了吃止疼药,根本无计可施。 这时候你会庆幸,还好有消炎药和止痛药。 不过,服用这些药物后,你很可能还会面临一个新的问题——药物性牙龈增生。
什么是药物性牙龈增生呢? 简单来说就是,因为长期服用药物(主要是抗生素),导致牙龈出现过度生长的现象。 那为什么会这样呢? 这还得从口腔的生理环境说起。虽然口腔是一个相对无菌的环境,但是口腔内部有着很多细菌,这些细菌平时并不会使人类感染疾病,相反,这些细菌维持着口腔内环境的平衡。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看似无害的细菌分为两类:益生菌和李斯特菌。其中,益生菌是指对于人体并无危害甚至有益处的细菌;李斯特菌则指能够引起疾病的细菌。
那么问题又来了,为什么只有这两种细菌会有这样的功能呢? 这是因为,在口腔这个相对封闭的环境中,李斯特菌无法生存,而益生菌能够存活并发挥作用。无论是有毒还是无毒,只要细菌进入口腔,就会受到益生菌的直接或间接影响。换句话说,当益生菌占据优势地位的时候,口腔内部有害细菌的总数就会减少。当然,如果口腔内益生菌始终占据优势,那么细菌总数的增长必然会受到抑制。 但是!一旦使用了消炎药或者是抗生类药物,上述平衡就被打破了。首先,口腔内的炎症状态会消失;其次,抑制有害细菌的能力变弱,致病菌繁殖速度加快。此时,口腔处于一个相对有利于细菌生长繁殖的生态环境中,为炎症的复发提供了可能。为了抵抗细菌侵袭,免疫系统会发出信号,让细胞因子、蛋白酶等积极参与作用。同时,为了清除侵入的病毒或细菌,黏膜及皮下组织中的成纤维细胞、巨噬细胞等开始释放炎症介质,导致组织的损伤增加,从而发生药物性牙龈增生。[1-3] 既然药物性牙龈增生与长期使用药物有关,那么是否说明停药就可以恢复? 其实也并不尽然。
首先,无论是抗生素还是抗菌素,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长时间使用容易导致菌群紊乱。也就是说,尽管你现在停止服药,细菌也会继续繁殖,但细菌的数量会和用药之前不一样。[4] 其次,由于长期使用药物,口腔的局部环境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可能是永久性的。即使以后不再使用药物,增生的牙龈也难以恢复到以前的状态。[5] 最后,还有一些患者由于长期用药,身体产生了耐药性。所谓耐药,就是指细菌接触药物后,药物对细菌的作用能力降低。在这种情况下,无论你使用药物的剂量多大,都不再有治疗作用。这类患者的牙龈不但不会恢复,反而还可能进一步加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