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如何去杠杆去产能?
目前中国处于“产能过剩、需求疲软”的经济下行周期中,去库存、去产能成为供给侧改革的重头戏。在去产能过程中,很多制造业企业由于以前盲目上马项目、大量采购原材料,造成资金流动性困难甚至危机,企业经营面临巨大压力,如果处理不好将会对经济走势造成较大负面影响。
首先,企业应该分析自身所处的行业以及自身的财务状况,评估当前面临的资金压力,制定切实可行的债务解决方案。对于暂时经营出现问题的企业,可以通过与银行等金融机构协商,调整还款期限和方式,以延长信贷期限、增加授信额度等方式来缓解燃眉之急;而对于那些长期负债累累、资产净值为负的企业,可以考虑引入战略投资者进行重组或债转股,将现有的资产负债表修复并重新回归健康状态,重新融入市场获取发展所需资金。
其次,企业应当从内部寻找节约成本的空间。很多企业的负债比例高居不下,除了因为外部融资渠道收窄以外,很大程度上源于企业对成本的管控能力不足。通过加强内部控制和管理,减少不必要支出,降本增效是企业在困境中自筹资金、减轻负债压力的重要途径。
最后,如果能够顺利应对上述两大困难,企业还可以借助资本市场的力量,通过股权转让、引进新的股东、IPO等方式实现脱困。当然,这需要我们能够正确看待当前的困难,认清发展的趋势,做足准备、对症下药才能化茧成蝶。
国有企业是中国参与经济全球化的主要载体,也是中国经济发展和转型升级的“主战场”。当前,受世界经济复苏进程不稳定、我国中长期增长潜力放缓等周期性和结构性因素叠加影响,中国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陷入持续亏损局面且有加剧之势。
从中央企业“十二五”效益指标看,央企利润总额占国有企业利润比重、央企净资产利润率一直处于下滑态势,2015年央企全年利润同比下降14.8%,与“十二五”规划中“主营业务收入和经济效益年均增长12%”的目标仍存在很大差距。产能过剩和杠杆率偏高相互叠加效应明显,“去产能”和“去杠杆”成为央企改革亟待破解的难题。
“去产能”必须着眼于“去杠杆”,因为高杠杆水平是形成过剩产能和抑制企业盈利能力的重要原因。目前,去产能进展缓慢,其症结之一在于,企业杠杆率过高,无力进行资产减负,从而制约去产能进程。一是高杠杆增加了“去产能”的成本和难度。在高杠杆率的约束下,企业既没有能力为削减产能购买新经济体系所需技术,无法完成技术的自我革新,更难获得投资创新人才和产品、创新管理方式的机会,从而陷入“削减产能无钱买技术、无能力降杠杆”的困境。二是部分产能过剩企业受制于高杠杆率不愿主动开展行业洗牌,导致行业产能过剩问题难以通过市场化方式进行有效的“出清”。
“去杠杆”必须瞄准“去产能”,因为处置不良资产、处置僵尸企业、解决债务问题是“降杠杆”的核心问题。“去产能”的实质是有效处置“僵尸企业”,“僵尸企业”存续时间越长、杠杆率就越高,因此“去产能”进程的拖累也是“降杠杆”进程受到牵绊,如果不能尽快推动“僵尸企业”处置,将严重阻碍“降杠杆”的进程。
要准确把握“去产能”与“去杠杆”的内在联系,二者并非简单的两线式并行推进或串联式依次开展,而是互为前提、彼此渗透、相辅相成的配套改革政策。“去产能”与“去杠杆”的实质,就是要推动国有企业“降本增效”,因此,国企改革要在“去产能”和“去杠杆”问题上多措并举、统筹谋划,着力在提高盈利能力上下功夫、在优化资本结构上做文章,以提高企业盈利能力为目标,通过“降本增效”来推动产能过剩行业兼并重组和处置“僵尸企业”,释放“存量产能”,推动资金脱“虚”入“实”,引导资金“脱虚向实”支持企业“补短板”,从而提高企业的杠杆承受能力,有效化解企业债务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