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生肖恼是什么生肖?
你好!关于你的问题,我谈一点看法。 首先,《诗经》里有“鼠思昏昏”和“鼠牙雀角”的说法;《礼记·檀弓下》中有“凡禽鸟兽,无不畏死刑而罪且莫相犯者,以其类之,惟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有畏,然所以不犯者,他不能犯也;及至君臣、父子、兄弟、夫妇皆同刑而死,则彼畏刑之人,又复犯之矣。是人知自禁也。其畜之,亦如人之自禁而不敢犯者也。故曰‘礼不下庶人’。”这里说的是,人对神灵的敬畏,对礼法的遵从是有差别的,这种差别取决于人的身份(尊卑)和所处的社会地位(贵贱)。
在周代,王和诸侯都是有固定职事的,因而他们的行为受到礼的约束。至于天子与诸侯之间的礼仪规范就更多了(参见《周礼》)。到了春秋战国时代,这些礼仪制度开始逐渐坍塌。但是,人们内心中对神的敬畏之心却并没有消失。“祭神如神在”;“举头三尺有神明”,这句话很能说明问题。
孔子曾说:“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论语·季氏篇》)“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论语·述而篇》)这里的“天”“命”,就是那种让人恐惧,但又令人敬畏的客观存在物或力量。它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人对于“天”和“命”是畏惧和敬畏的。
这种心理和情绪,正是构成民族性格的重要元素之一。这种民族性格对于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起了重要的塑造作用。 至于说狗咬吕洞宾,猴子骑老虎等等,我想这不过是民间传说而已,不足为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