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在五行属什么?
“五经”中的《春秋》有三传,《公羊传》、《史记·十二诸侯年表序》言及《春秋》三传: 左丘明者,鲁之左史,姓丘名明,为春秋作传,谓之‘春秋’;其书文辞深奥,有‘春秋’三传云:公羊高,子夏所著;谷梁赤,子夏所著;左丘明为鲁太史,奉春王之命,撰录齐桓公以来至晋悼公二十二三君之事,备载礼乐制度。 三传的作者还有子夏和公羊高。子夏是孔子的学生,公羊高是鲁国大夫。《春秋》本来是一部记载历史事件的书,但是为什么这三位作者的书会列入儒家经典呢? 这是因为这三个人的书不仅记载了历史,并且还阐发了对历史的看法,也就是增加了“义”的因素——“微言大义”的“大义”就来自于这里。
因此这些书就被纳入了儒家的经典之中。而三传的“传”就是流传的意思,指的是这些作品经过筛选,被后世传承下来并广为流传。 那么,这“三传”都涉及到了五行思想吗?答案是肯定的。 首先来看《春秋·公羊传》 该书的“何休注”里出现了多次“五行”: 隐公元年:“公何以不称即位?大一统也。” 隐公元年:“大统焉,立昭子。” 隐公三年:“何故言‘春王正月’?正所以起周月也。其不言月日月者,文王受命始起二月,故言正月也。” 隐公七年:“王无辰,日何以知时?” 闵公元年:“水潦方盛,曰‘大水’,何哉?” 僖公五年:“日有食之,何也?” 桓公九年:“日如弹丸,何也?” 桓公十六年:“日入于井,何也?” 庄公十四年:“日有食之,何也?” 公羊高生活在战国时期,距离《春秋》一书的成书时间不远,他的书里出现“五行”是很正常的事情。
再来看看《春秋·谷梁传》 这部书里出现“五行”的地方要少一些,但也是有出现的: 昭公四年:“甲寅,伐蜀,自取蜀。伐楚,取巢。伐宋,擒宋华氏。伐郑,灭郑。伐齐,纳齐桓公子昭伯。伐晋,擒荀跞。伐秦国,秦伯请成。伐狄,克杞,夷狄交侵,中国所以多难。伐卫,灭卫。伐郑,郑伯求成。伐齐,围匡。伐赵,邯郸之战。伐魏,河内之战。伐楚,邲之战。城濮之战。襄公卒,景叔帅师救郑。伐秦,崤之战。”
以上仅仅列举了一部分出现“五行”的地方,其实还有很多。从这些地方可以看出,“五行”说在古代是非常流行且影响非常大的一种学说,就连作为历史学作品的《春秋》都受到了这种思潮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