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比赛还是闭塞?
泻药 这是一个中国足球特有的话题,因为在中国,足球不仅仅是一项运动,更象征着一种身份、一种圈子,这种身份和圈子的影响力甚至已经超出了体育的范围。因此讨论中国足球往往不能只从竞技角度去分析,而是要从政治、经济社会等多重角度去思考。 从这些角度来看,中国足球的水平之所以能够保持如此稳定,甚至不断进步(相对于亚洲其他球队),根本原因还是在于我国政府有能力调控资源,向足球项目倾斜。 这几年的变化其实很能说明问题:青少年选拔通道的拓宽(U19国青踢完世青赛后直接升入中超,而此前他们只能在中乙甚至丙级联赛中游徘徊)、职业俱乐部巨额补贴(去年中超冠军奖励3000万,亚军2000万;今年足协给各支俱乐部下达了至少5000万的亏损指标,虽然这个亏损金额是根据营收来计算的,但不可否认的是,在“输球不赔钱”的背景下,俱乐部的投入确实在不断增长)、顶级联赛和杯赛增加,以及足协加大处罚力度(郑智犯禁被罚停赛一场,创下国际足联新政后开出了最高罚单纪录)……种种迹象都在表明,中国足球正在得到越来越多资源的优先配置。
当然,这种资源倾斜并不是没有代价的——比如越来越多的企业放弃赞助职业俱乐部,转而投资青训(比如万达投建大连足球青训基地),但是,如果着眼于长期,这些投入最终应该还是会回归到足球产业上,因为中国足球的未来只有依靠青训系统才可以保障。这种倾斜也会带来负面的效应,那就是职业球员收入的过度膨胀(以前一个普通球员一年收入五六百万已经很不错了,但现在一线队主力甚至能拿到上千万,而部分在欧冠夺冠的俱乐部还可能会给予更高金额的奖金)、虚假的市场环境(因为青训球队更多的时候只能靠成绩和卖人赚钱,所以青训队伍会倾向于把球员卖个高价,从而在经营上形成恶性循环)及严重的职业倦怠(当青训球队的球员们明知道只要认真打完每场联赛就能拿高额薪水的时候,他们又何苦那么拼命呢?)
归根到底,中国足球的问题还是出在体制机制上,要想真正解决,必须从体制入手,而不是仅仅骂骂咧咧几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