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五行说属于什么主义?

贺笑旋贺笑旋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周易》是儒家经典,五行的思想来自于春秋战国以来的阴阳家,也就是邹衍一派的阴阳哲学。 先秦诸子百家中,儒、道、墨、名、法等派别都有自己关于社会和人生的看法,而阴阳家的代表人物邹衍则重点研究自然之道。他提出“五德始终”说,用以解释历史变迁和王朝更迭的原因。这种观点被后人称之为“五行相胜”或“五行相生”学说。这个学说的核心是“五德”。什么是“德”呢?在阴阳家的语境中,“德”指的是一种德行、一种品格;“五德”就是五种德行,它们是仁、义、礼、智、信。这五种德行如同金木水火土五脏之间的关系一样密切,不可分离。如果一种德行偏废,其它四种德行必定受损。

有了这“五常”才有正常的社会秩序。反之,社会就乱套了。比如,我们常说“忠孝仁义礼智信”,这里就把“忠”“孝”放在前面,把“义”“礼”“智”“信”放在后面,这就是以“行(行动、实践)”带“德”的思想。 我们现在常说的“品德”这个词,在阴阳家的体系中正是“五德”的意思。 不过,“五德”虽然非常重要,但它的具体顺序在古代却是多有变化的。为什么需要变化呢?这是因为“五德”就像大自然中的四季轮回一样,具有周期性的循环特点。

古人看到每个朝代都有“德”的表现,并且其表现也有先后顺序,如周朝是先有文武,后有成康,汉文帝是恭宽廉谨,汉武帝是雄杰多艺,于是就想出了用“德”来配属朝代的点子。他们以《尚书·舜典》记载的“尧舜禹”禅让为起点,依次往下数“德”,谁和谁的“德”匹配不上,那就必须改朝换代了。

到了汉武帝时代,“五德终始”的说辞已经不便于使用,因为汉朝“德”运已居“土”位,若再强调“土德”,那真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了。所以刘向等人改为“五帝”之说,把“三皇”也捎带着排进来了,形成了“黄帝有土德,颛顼有木德,帝喾有火德,尧姓陶唐,舜姓名虞,禹姓夏后”的排列顺序。

公冶灵淑公冶灵淑优质答主

中国五行学家用五行来解释世界的构成和变化,并以此来构建中国传统文化的模式图,使几乎所有的文化现象都可以从中找到注解。 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朴素的唯物主义哲学思想。

在中国哲学中,以气为基础的五行理论和阴阳理论,是古代哲学思维的两大基点,二者常常相辅相成,相互为用。“五行”一词,最早起源于《尚书•洪范》:“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焙谜??!爸惺?middot;洪范》认为五行的运行变化,是宇宙万物各种性质和现象的源头。《尚书》关于五行特性的认识还很粗疏,但《左传•襄公二十七年》已经有了比较明晰而系统的论述,“(范)宣子使赵谈问于太史伯曰:‘范氏、中行氏若何而构?’对曰:‘鸟与?则以虫。昆蟲与?则以鸟。其何以构?抑二主其将相忍也?则深其灾!水则舟,人则车,其何以相怀也?夫水懦弱而民狎之,且年俭以难,其何以相保也?木有叔财,工有砧斧,其何以相施也?火炎而上,水润而下,火上水下,各从其性也,若火之甚,则将水弱矣。金坚而志强,故人佐之,柔嘉而有断,其谁能当之?土厚水深,居之者堕。夫水聚于下而有余,其害也大。土之聚也,其性难谌,久而必发。物极而反,恶乎得长?’(赵)谈曰:‘可乎?’对曰:‘是谓伐德,不可。’赵简子闻之,告伯华曰:‘建一官,不可以分;一宠,不可以钧。志不克享而怨之,乱从此生。我姑两政而择焉。’冬十月,晋赵孟黜范昭子,而以其在楚,立其弟范袭为士也。袭之子,范献子也。又黜柏婴之父,而以其在郑,立荀寅之子硕为粟也。硕之子,中行荀瑶也?!?/p>

这就是说,五行相推,彼此制约,只有木、火、土、金协调共存,五行之性方才平和,这样就合于“四时和”而生吉祥;如果五行相克中的某一行过分地增生,破坏了正常的约束机制就会“物极而反”,带来灾害。这一段话实际上已将五行学说的主要内容揭示了出来。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