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记录什么破了?
我国第一次在近地小行星上开展着陆,进行巡视探测! 这是2013年发回的“鹊桥”号着陆器拍摄的影像: 这是一次意义极其重大的任务突破,标志着我国的深空探测工程完成了从卫星到行星的飞跃。对研究太阳系演化、地球生命起源等具有重大意义。 对“鹊桥”号着陆器的研制有着重要意义。而它的主要技术参数: 重量:790kg(包括载荷) 尺寸:直径约2.5m,高约3.4m 资源利用:太阳能电池提供电力,化学燃料提供推进动力 使用寿命:3个火星年(687天) 探测项目:中继通信、地形测绘、大气成分和表面组成分析
由于当时技术能力的限制,“鹊桥”号只有3颗探测器,而且由于地面控制中心与登陆器之间的通信链路受到太阳活动的干扰,最后两批探测器无法按计划传输数据。 随着技术的进步,我们在深空探测领域实现了弯道超车! 2020年11月24日,长征五号遥五运载火箭成功发射探月工程嫦娥五号探测器,开启了我国首次地外天体采样返回之旅。 2020年12月17日凌晨,嫦娥五号返回舱携带月球样品在内蒙古四子王旗预定区域安全着陆。 这意味着,经过长达23天的奔袭,嫦娥五号载着月球样本终于回到了地球怀抱。 而这些月球土壤样块的采集,对于我们来说意义重大——
通过研究月壤的结构、组成、分布特征、形成机理等,我们可以获得许多有关月球的成因和演化的信息; 通过对月球表面的撞击坑和其他地质结构的测量和分析,我们可以得到月球的表面年龄、各部分年龄的差异、月球的内部结构、月球的形成过程以及月球与太阳的关系等信息; 通过对月壤和月球表面矿物组成的研究,还可以进一步揭示太阳辐射对月球的影响及月球磁场消失的可能原因; 甚至可以通过对比不同地带月壤样的成分差异来推测它们可能来自月球的不同地区,从而了解月球表面的地质构造等情况。 月球样本的回归,还为我们带来了关于太阳的重要信息: “嫦娥五号”轨道器目前运行在距地球15公里的轨道上,将围绕地球旋转15天左右,并在此期间对月球开展科学探测工作。
为了实现对月球的精准定位,轨道器携带的激光测距系统需要时刻确定自身的精确位置。在运行过程中,该系统需要不断测量和发送地球与月球的位置数据,以确认自身在轨道上的位置。而这些数据的获取离不开位于西藏的量子干涉地基引力波阵列(QUBIC)。 作为全球首个利用量子力学原理构建的天地一体化大型天文观测基地,QUBIC可以实时地将数据和图像传递给地面控制中心,并对探测信号进行分析处理。
在获得这些重要数据之后,科学家们还可以对这些数据进行深度挖掘,进而发现更多的太阳和宇宙奥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