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在五行属什么?
“策”字,五行属性为火 依据五行的相生相克关系,火生土,因此“策”的五行属性为土;根据古人把天干和地支分别放在不同的宫位来表示不同季节的特点,“春”属木,“夏”属火,“秋”属金,“冬”属水,而“中”属土。所以,“策”字五行属土。
中国汉字不仅每个字有其含义,而且每个字都有其五行属性。这一特点早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受到人们重视,如《周礼·大卜》有“龟之五行”、“筮之五行”的记载,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推行“书同文、车同轨”,所采用的汉朝制定的《康熙字典》里就收有汉字的五行属性。此后,历代都沿用此俗。现代学者也认为汉字五行属性的存在。 但是也有人持怀疑或否定态度。他们以古文字学为据,认为最早的“策”字写作“朿”(见图),像束着头发的形象,怎么也不会是土。且说“朿”从“竹”得声,而“竹”在古代属于“禾部”,因此“朿”应该属于火。后来“朿”简化成“策”,但简化后的字并不影响它原来的五行归属。
以上观点正确吗? 我们认为是不正确的。因为“朿”字是个会意字,它的含义与“策”字密切相关。《说文》解释“策”的字形演变过程时说:“从竹作朿。”“朿”字本义就是竹子。如果仅仅依凭“朿”的字形或表形部分是一个“竹”字,便简单武断地把“朿”字归入“禾部”,显然是有失妥当的。
另外,从“朿”字构成分析,下面“木”字表示树干,上面“又”字表示手,整个字的意思是把东西捆起来,当然最适合作为量词用。而这种用法恰好与“策”一词的本义相吻合。《广韵》卷一上就有“策,量名”的记载;《集韵》也说:“策,量名,亦作‘朿’。”可见“朿”字作为量词时,是与“策”通用的。
如果“朿”字的五行确实属火的话,那么使用频率更高的“策”字理所当然就应该属火了。但是,我们从古籍用例中看到“策”字大多与土挂钩,比如《礼记·檀弓下》有“君赐食,食席有蔬,君问孰食,曰‘菰米’,君赐帛,受帛而起,献笾豆于堂上,君命席,则坐而行之”,还有“季札使吴,请观戏,公子哙乃请命为吴王行酒,日暮酒酣,发《虞舜之乐》”等等,这些例子中的“策”字都明显属土。再查考其他文献,发现“策”字与土打交道的记载真是比比皆是。
既然如此,我们为何还要费神劳碌地去考证一个似乎无关紧要的“字理”呢? 因为尽管“策”字出现频率极高,用途极广,但它毕竟是小篆或繁体字书写而成的抽象符号,而我们无法直接观察到它的原始形态,这样就给个别文字学家以可乘之机,故意混淆“字理”或任意拔高自己的观点以吸引读者的眼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