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在五行中属于什么?
这个问题似乎有些无解,因为题主并没有说清楚所谓的“五行”究竟指什么…… 在中国古代哲学中,“五行”指的是“金、木、水、火、土”五种要素,但没有任何这五个东西的抽象含义,它们就是五种很具体的东西——比如“金”——在古代中国就意味着“金属”和“金色”。 所以如果按这种解释来说的话,任何东西都可以归到五行中去,什么问题都解决了…… 但是这样理解又过于庸俗。所以大多数人还是愿意接受一种玄之又玄的解释:世界上万事万物分阴阳,阴阳各分为五,故为十类,即十天干;每个天干再配合地支组成六十甲子,周而复始,无穷无尽;每一个干支都属五行之一,而五行相互制约,相生相克,永不停息地运动着。
那么问题又来了,这个“五行”到底是干什么的? 古人给出来了一个极为炫丽的答案——“行”者,“道”也。(《淮南子·天文训》) 换句话说,“五行”其实就是指宇宙运行、发展变化的规律本身! 而“阴阳”则是划分这种变化规律的总纲,“十天干”就是在总纲之下的具体描述。 所以只有当“五行”与“阴阳”组合在一起的时候,才能最终构成完整的宇宙演化图式。
只要理解了阴阳的变化,以及它如何具体到每天、每月、每年的周期,也就自然能够理解五行是如何生克制化的了。 反之亦然,一旦掌握了五行生克制化背后的逻辑,对阳阴阴阳的解读自然也就有了根基。
中国古哲先贤远观天文,近察地理,探究万物之理,发明创造了五运六气学说。五运,即以木、火、土、金、水五行之气,依“生我”(母)、“我生”(子)、“克我”(所不胜)、“我克”(所胜)来推演事物及其变化规律。任何一种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都要受着其他方面相互关联着的影响与制约。木、火、土、金、水五者之间存在着制约和保持着协调平衡的关系,构成一个既有矛盾而又相统一的有机整体。“生我”(母)者盛而“我”(子)不及,或“我”(子)盛而“生我”(母)不及者为“所不胜”(克我);反之则为“所胜”(我克)。生化正常则成化育,太过不及则生灾害。
五运,即木运、火运、土运、金运、水运,概括宇宙万物的运动变化规律。每运各治一年,五年一轮,又称为“五化”、“五行”,配东方、南方、中央、西方、北方,主春、夏、长夏、秋、冬,统辖着自然界与人体内诸多事物与现象。正如《素问·六微旨大论》云:“求其至而未得,则五运之数,观可以先得之矣。”“五气行乎地中,……言变者,五气更宜也。”可见,五运六气之理是一切运动变化的总枢机,是把握疾病发生、发展规律,审因论治、随证施护的总纲领。历代医家在认识疾病、治疗疾病和预防疾病当中,都把五运六气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以阐述自然与人体之间的相互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