轁五行属什么?

容梅蕾容梅蕾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韬,这个字比较复杂,先秦时期是“弢”的简化体(金文),但简化后没有统一,战国时代出现了两个不同的“韬”字、一个是本义为弓袋或剑鞘的“弢”,另一个才是谋略的“韬”;秦汉以来,人们一般以带有口字的那个形体来表示最初那个作为弓袋和剑鞘用的“韬”字,把作为谋略之“韬”用本来的“韬”字或者其异体。所以从历史发展来看,韬应该是一个形声兼会意字:下面一个“包”,上面一个“毛”。

《说文解字》对韬的解释是:“弢,弓衣也。从刀,包声。”“韬,弓衣。从包,音毛。”这里“弢”作弓衣解释是没有问题的,但是《说文解字》将两者等同起来就有点问题了。

实际上,“弢”和“韬”并不是一回事、两者的意义差别很大。首先看“弢”,它的含义有两个:一个是作为名词指代弓袋/剑鞘之类的东西,如韩愈有言曰:“吾闻君子不掩恶,不匿丑。隐其无罪而疾诬罔之人,盖惟忠好之心,抑邪崇正之道焉尔。昔者吾未生于朝,未睹明公。今则亲见其人,与吾论道。然某窃以明公此策,犹病于善言而不能行也。夫弓矢之具,弢柙皆良,不得其道,不能施其力。贤人之器,身备而道不立,譬若宝弓利槊而无谋臣与战士等矣!……且古之为士者,必先积学终身,以立乎其业。然必有待乎君子而后成者也。” 另外一个是作为动词指收藏弓箭的意思,例如曹操有言曰:“张辽、乐进等攻邺,击走袁绍诸将。建安九年,太祖复征邺……”可见这里的“及韬”就是收藏武器之意了——当然,如果作为收纳武器而言的话,无论是收起来也好还是拆开来也罢都是属于“韬”的行为,因此“韬”的含义要更广一些,既包含收纳、也包括拆解、组装、维修等一系列动作。

至于如何区分这两个字呢?一般来说,用作修饰词的“韬”都写作“韬”,而作为实体的、即用于收纳、拆解、修理弓箭之类的、则一般都写成“弢”。不过现在大家都不怎么管这些繁文缛节了,“韬”被当成了一切“韬”的意义,包括作为实体的意思都被笼统地使用到了:于是我们就看到了各种“宝剑珍藏多年,一朝出鞘震惊四座”的文字,这种文字纯粹是用错了字。 “韬光”本来是指隐藏光芒(其实我觉得也可以理解为收起锋芒),比如白居易就说李白是“韬光九仙岭”,杜甫也说王孟德是“韬光游洛北”。 此外还有所谓的“韬略”——这完全是后人发明出来的东西而已,在春秋战国时期根本就没有这个说法:那时候所有关于军事的理论都叫“军实”、也叫“军政”不叫“韬略”更不叫“兵法”。

简冬梅简冬梅优质答主

韬字读音:tāo 笔画数:16笔 部首:艹五笔输入法:agkd 笔顺编号:12243122512112251四角号码:06789 Unicode字符:U+8BBF(十进制:0xDBAF),CJK统一汉字 U+8BFF 仓颉代码:TKHJQ(十进制:0xDE9E), 五笔编码为 “agkd”。 基本解释 【释义】用竹木编成或用布、纸等做成的防护伞(用于遮蔽日光),亦指这种用具——“遮阳”的“阳”字读作yáng的时候。 同本义 ◎ 簦 dēng 〈名〉 古书上所指的一种有柄的遮阳工具——即“雨伞”。如《庄子·天下》中有“宋钘、尹文行而无簦”;汉代王充的《论衡·儒增篇》中说“孔子见季桓子,须臾而去,或谓之雨,或谓之霁……孔子行色之端也,非有笠而不戴,而反云‘丧冠’,岂不谬哉!何则?簦故在也。”“簦”与“笠”的关系十分密切,但它们又有明显的区别。从外形上看,“簦”是细长的圆锥形,顶端有柄,可手持或撑开;“笠”则是圆形的帽子,无顶,不能撑开;从材质上看,“簦”多用竹、木制成,“笠”多用草、柳条编织而成。 详细解释 1. 用竹木等编成的遮日用具。 南朝梁·简文帝《侍游宛溪馆应令》诗:“密叶隐初莺,疏花飘暮蝶。还风乍晴日,馀雪尚寒月。拂水低徊燕,登舟荡漾客。持竿尽日去,携酒独行借。檐下幕青霭,庭前散流萤。开轩临四野,空翠绕孤城。夜永诗成罢,清宵梦不成。披吟欢共语,啸咏散馀酲。虽道人归晚,今宵信未更。宁期桑落酒,先遇菊花荣。素华犹委地,鲜飙自扬旌。晓星沉桂魄,新月在松楹。独酌池上影,幽怀谁与平。徒令芳意转,终始自纵横。讵知绿绮琴,弦中韵偏清。惟闻风动竹,时复露沾缨。” 2. 指雨伞。 北周·庾信《春赋》:“锡兰香帐,烧银烛台。结彩楼,穿针亭台。宝髻梳云,蛾眉扫月。钿钗斜坠,罗衫半解。拂尘车去,烧香径入。金鸭熏炉,绮窗绣户。斗鸡笼雀,弹琴弄瑟。雨声不绝,晓色已迷。” 唐韩愈《喜侯喜报符尚书书》:“昨日东都下,今朝北邙至。马腾摇火树,帆卷拂霜钟。渐觉云间亮,尤惊岸畔鸿。天明归凤辇,步暖上琼宫。暂得休骖骑,聊凭执戟官。玉堂分列位,绛阙重朝天。诏发扶桑箭,旗悬太白幡。晓霜凝剑铗,寒露捧瑶盘。鼓腹歌太平,含毫颂圣明。小臣拜书奏,天子赐餐馀。紫极昭祥炁,黄扉引庆符。”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