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学多问的故事?

景计划景计划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古人的学习精神历来受人称赞。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班超投笔从戎,“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孙康映雪读书,孙绍祖“志学勤习,贫无灯烛,夜则读书,坐以待旦”。这都是好学勤习的典型。更有那种“悬梁刺股”、“凿壁偷光”、“囊萤映雪”的,也是勤奋好学中不忘请教他人的典范。

古人不仅好学,还深知“好问”的道理。

《吕氏春秋》载:“古之人,其出于情者也,服先事情,出于世故,故通于礼义,为后世有法而取则也。然伏羲氏之祀,见虎拜跪,诸封皆然,乃有所悟:‘感于心,见于外,义形于内,而教出于口。’故伏羲与文王为士大夫,曰:‘无问,始焉可今。’昔子张问于孔子曰:‘何如斯可谓之士也?’子曰:‘……忠而有义,则好问而识耻。’”“好事者,多能说人之过,未尝持人之短,常窃自喜,亦不知所在。或取人言语,有所失,人而问之,则曰:‘非某人言也。’卒以正直闻,然犹患诸心之有自是焉。”

孔子的弟子子夏在晋国任官时,听说晋国的权臣阳虎欲以财相弊,就弃官而隐于西山。韩宣子很欣赏他,劝他入仕,子夏就说:“吾乃今而后,知天下之方,有在己之一,然犹饥而食,渴而饮,饱然昏然,逸然颓然。”他认为,清贫舒适和为国效力是不能兼顾的。孔子评价他“幼夏在肆,言其人之谗,而志不在食,虽昏,可也”。

子夏、阳虎的事迹见于《韩诗外传》。该书虽然附会以“阴阳”学说为主,很多内容带有神秘主义色彩,但它广泛收集先秦时期的典故,记述人物言行甚详,是研究先秦时代历史的重要资料。

这则故事说明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子夏清傲的性格,对权贵不屑一顾,这从他在晋国遇阻离去和屡乞不进可以看出。二是子夏对自己的要求很高,这从他隐于西山,不为腐儒,不食朝廷禄米可以看出。但是,子夏并不孤僻,他平时“与五百子讲学,于易学为专”,“遭旱,请祷,息民无出”。当魏读《诗》至此句时,慨然叹息,以子夏“志义不群”、“道济于人,人不知之”,“独隐西河,志存天下”,“不以贫废教,非独西河之所仰,实亦圣人之所尊”三意为“先儒至行”,并斥“史官不加志”为“非史官书邪”。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