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指什么生肖?
“牛”! 先引用《吕氏春秋》里记载的古籍,看看古人对“牛”的看法: “牛”在古文献中被称为“天道之牛”;因为“冬至阳生,牛马山行。夏至阴生,牛马潜水。秋分阴阳相半,牛马行地中。春分阳气上升,牛马游天边。”所以又有“春分祭日,秋分祭月,冬至祭天,夏至祭地”的说法(《吕氏春秋·季春》)。
到了汉代,人们用“牛”来象征土地神——勾陈大帝;将“牵牛星”和“织女星”作为勾陈大帝的配偶星。于是,“牛”又有了“耕农”的象征意义。汉代人把每年农历七月初七的“牵牛织女鹊桥会”赋予了一个动人的故事情节并流传至今。而“牛”被赋予了爱情的色彩,也就意味它成了男女欢爱、生育繁衍的代名词。
东汉王充在《论衡·奇志》中说:“世间之动物,凡能言语者,皆曰人;不能言语者,皆曰兽……人能言而食,兽不能言而食……”这里“人能言”指的是能说话能写字,“食”是指交媾(两性生殖)。可见,“人”被看成是拥有语言能力的物种中的最高等的存在。
与人类亲近的动物如狗、猫等自然是“人”。而那些离我们生活较远的野生动物则被归为“兽”——一种没有语言的生物类群,其中也包括了“牛”。 从汉代开始,儒家文化在中国处于独尊地位直到清末。在这近两千年间,人们一直使用着由东汉许慎撰写的字典《说文解字》。在这一字形、音韵、训诂的经典著作中,“牛”被这样描述:“丑,纽也。手此纽肉甚厚,故谓之牛。”这所谓的“纽”就是现在所说的“肋骨”,“肋”在古代写作“肋”或“肋”。
“肘”的字形演变过程正反映了古人观察到的“牛”这一物种的一个显著的身体特征——“牛角向前,牛肋靠后”。“牛肋”也就是“牛”身上的最显眼的器官之一。这跟现代动物学对“牛”的定义倒是比较一致的:“偶蹄目牛科”。 那么,为什么是“丑,纽也”呢?因为“牛”的肋骨特别粗壮且排列紧密,如同扭结在一起的绳索,所以才给了“丑”这个汉字“纽”的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