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药能够进入中国吗?
最近很多关于印度的问答,可见大家对中国制造的信心和希望是多么的脆弱。 作为在制药行业深耕多年的公司,对于大家如此担心,我感到十分欣慰。 在医药领域,“仿制”是个很恶劣的词。但很多时候,这又是不得不做的选择。 举个例子:一个制药公司研发一个新药,从临床到上市,通常需要十几年时间,耗费几亿美元。如果这个药物针对的是癌症等疑难杂症,那么投入会更大。
一款新药问世之后,在专利期之内,原研药厂商会通过自有的销售渠道体系(也就是俗称的“控销”)保证药物的供应,同时通过高额的定价保护自己的利益。随着专利期的结束,仿制药企业开始生产模仿原研药的药品,由于研发成本的低廉,他们可以定出比原研药更低的价格,通过价格优势抢占市场。这时,医生用药的选择空间变大,患者就医负担减轻。整个医药行业的供应体系和价格体系因此产生变革。这是仿制药的意义之所在——它让药品变得平民化,让大众用得起药。如果没有仿制药的存在,高昂的药价会迫使很多病患放弃治疗。
近年来,我国鼓励生物医药产业发展,2015年,国务院发布《中国制造2025》,明确将生物医药定位为战略新兴产业之一给予扶持和鼓励;2016年国家发改委等四部门联合发布的《“十三五”现代中药发展规划》进一步指出,要“促进中药产业现代化、规模化、国际化发展”。在这一背景下,我国的仿制药产业迎来快速发展的机遇。
目前,我国的仿制药企业已经能够实现化学药品的仿制,某些领域甚至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如抗结核药利福平片,消炎痛栓等。而在生物药方面,虽然目前国际上已经开始使用基因工程的方法来制作生物药,而我国也已经有公司能生产这类药物,但是整体的研发水平和国外仍然有一定差距。
不过,虽然中国的仿制药事业发展迅速,但是在监管上仍旧存在很多问题。比如说市场准入不规范,很多产品没有经过严格的临床实验就投入市场,其安全隐患不言而喻;另一方面,仿制药企业之间的竞争大多在于价格和渠道,因此企业的盈利点很低,很多时候甚至不够支持公司的研发。没有资金流入研发环节的恶性循环,必然会导致企业缺乏对创新药物研发的积极性,最终影响整个医药行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