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多久历史?
“五行”一词最早出现于《尚书·洪范》中,但这里讲的五行不是后世相术和风水中所讲的五行,也不是指中国古典哲学的五行学说。 《洪范》载有周公与武王问答之辞。周武王灭商后第二年,在洛邑南郊举行祭天大典,向祖先询问治国之道,周公根据“天地之大命”,写成这篇文字。其中谈到了国家的五行,这就是“水、火、木、金、土,五行”。这实际上是把宇宙万物分成五大类,即五方(东、西、南、北、中)、五色(青、赤、黄、白、黑)、五音(宫、商、角、徵、羽)等。
而五行相生相克之说则见诸于《春秋左氏传》,其说曰: “子产论郑简公朝楚国(襄三十一年)子产谓子大叔:‘国乱则笑乎?’子大叔曰:'吾愿笑。’子产曰:'若果笑,则不和,不祥;何居人之乐也'。子大叔归以语君子。君子曰:‘子产其将知政矣夫!善政,如德之音,民和其政亦宜焉,是以行而未成而不私焉,以此谥之,不亦可乎?’” 在这一段简短的文字里就包含了五行相生相克的内容了。这里的“德音”就是道德的教化,是相对于刑罚而言的礼治或德治。从这段对话可以看出两点内容来: 第一是郑国当时处于动乱之中,人们需要道德的声音来安抚人心,稳定社会。所以执政者子产希望有人能够发出这样的声音,以稳定局面。
第二也是更重要的内容是当时的执政者已经认识到五行理论可以用来作为治国安邦的法宝。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了这个概念。因此,我们可以说五行及五行相克的观念到此时才刚刚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