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混沌叫什么?
我是成都人,来回答这个题目应该是有资格的。 首先,成都有个著名的茶馆——盖碗茶,但楼上的很多答案都忽略了成都最早的“混沌”形态——“锅盔混汤”。 在成都话里,“吃坨儿(去玩)”“打个牙祭”等等用词里一直都有个“坨”字。
以前没有电饭锅也没有电饭锅火锅,但人们可以用土电饭锅蒸制食品。在50年代到90年代,人们可以在各种大小酒馆里喝到用土法发酵制作的甜酒,味道和现在的酒酿差不多,但更醇甜一些。 这种甜酒加入冷水后,可以做成一种类似于稀饭的饮料,而在其中加入炒熟的芝麻、花生粉等,就成了一道风味独特的甜食。 在这些酒馆里常见的下酒菜除了熟花生米之外还有油炸臭豆腐、肥肠血旺等等,而最常见的小菜就是炒黄豆芽或者炒豌豆尖了。
在80年代前成都的很多餐馆都有卖炒黄豆芽或者炒豌豆尖的,价格相当便宜,一份炒豆芽或者炒豆尖加上白米饭只要2元钱。但那时肉很贵,一盘肉丝就要6元钱,所以这2元钱的素菜是许多普通食客的首选。 我小时候在饭店里吃得最多的东西就是豆芽和豌豆尖,现在回忆起来应该是用猪头肉或者猪蹄的骨头熬成的浓汤做的底料吧。后来逐渐多了酸菜鱼、泡椒鱼什么的,再后来有了水煮肉片等等。
总之,在我印象里“混沌”最初的样子就是“锅盔混汤”或者加了芝麻酱、花生粉的甜米酒煮黄豆芽、豌豆尖。后来到了90年代后期,随着小酒馆纷纷改良经营,这种“混沌”才渐渐从成都有着深厚文化积淀的酒馆里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