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异药有什么副作用?
我1984年到1997年在医学院就读,其间一直参与动物实验工作(解剖、开胸等)。当时对器官移植及免疫排斥了解不够深入,只是觉得给兔子、狗或猴子打排异针是件很正常的事情;注射的药品有:环磷酰胺,硫唑嘌呤,氨甲喋呤(这些是化疗药物),还有免疫球蛋白和淋巴细胞分离液等等(用于免疫抑制)。 由于经常接触有毒试剂,我的皮肤很容易过敏起疹子,手上也会无故青紫或出现伤口。但我并没有认真注意,以为是不良反应而已。
直到1996年我第一次参加骨髓移植手术,给供髓者和受者分别注射了抗淋巴细胞抗体(也叫ATG,用于治疗排斥反应)。在术后第3天我发现自己的手指关节出现明显肿胀,迅速发展至双手、双腕、双脚,继而出现皮疹,全身浮肿,呼吸加快,不能平卧。医生给我注射地塞米松,口服钙片、维生素C并输液维持治疗。据说我的血液化验结果表明免疫功能非常低下。
虽然经过及时治疗,2周后身体基本恢复,但是自此我对激素类药物产生了深深的恐惧。 后来读了《外科手术的免疫学》(王正国主编,人民军医出版社)才真正了解到当时我们所使用的很多试剂都是有潜在毒性的,而我自己也恰恰是一个敏感体质。书中列举了各种免疫抑制剂的药理作用,不良反应,以及如何使用、监测、评价等方面的内容。我才意识到自己的身体反应或许并非无关紧要,而是与药物的使用有着直接的关系。 我从事药理学研究以来,又陆续学习了更多相关的知识,例如GCP(药品临床试验管理规范),ICH-GCP(国际人用药品注册技术协调会质量体系指导原则),GMP (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以及关于生物制剂,病毒载体,基因疗法等相关法规。
通过学习,我认识到自己在用药方面存在的很多问题,例如用药时机不对,用药剂量不足或者超标,用药时间过长或过短等等。最重要的是,通过不断的学习,让我对自己的职业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治病救人固然重要,减少医疗风险,保证用药安全同样是我们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