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五行中属什么?

敬梓菡敬梓菡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聂”是中国人自己的姓,这个姓特别有意思,它的读音和“艳”是一样的,在汉代的典籍里,这个字多写作“艳”或“聶”。《汉书》里有记载说:“成帝时,有笑里美、巴蜀俊侠聂壹”“昭帝时有儒生聂文先”“平帝时有南郡太守聂尚、广陵太守聂君侯”,这些人物里的“聂”都和今天的读音一样xiè。

但是到了唐代,出现了另一个读音niè,而且一直沿用至今。唐玄宗时的《大唐故御史台柱国彭城公韦君墓志铭并序》里有这样的句子:“公讳某,世为南阳人……祖考并官至台衡(指御史台)……”这里的“祖考”是指曾祖父和祖父。再看北宋苏轼的作品《祭欧阳文忠公文》里有这样一句:“惟祖宗之泽深,致子孙而福厚。”

宋代的司马光写过一本《家语》,里面提到孔子称赞自己家乡的话:“鲁之郊,非力耕则有饥馑;鲁之畎亩,非勤耘则无收获。其收,足食粟数十斛(斛在古代是粮食单位)”其中“鲁之阡陌”(宋朝人的书写习惯,“陌”多为“陌”)引自春秋左丘明的《春秋·齐桓公伐楚》:“蔡哀侯曰:‘楚克有山川之险,布列如阡陌,虽千里,何益’,公曰:‘昔周武王有大功于天下,封有功之士,恩泽施于后世。今天下无能比者,何谓山川之险?楚虽百里之国,而千里之内,皆荆荆草莽,不可得而攻也’。”这“山”“川”“阡陌”用现代汉语翻译过来就是:山脉、河流和农田(这里特指种庄稼的地方而不是森林或者牧场之类)。

从以上文献来看,“聂”字的读音至少变化过两次,第一次是东汉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由yàn-ní→niì-lié→niè-liè,第二次是唐代开始由nì-liè→niè-liè。至于演变的原因,我认为应该是文字形体的变化和古代方言的影响,因为东汉时期的著作如《汉书》等用字大多为“艳”和“聶”,而唐朝著作如《旧唐书》等用字却为“聂”,可见这一过程是客观存在的。

温荷温荷优质答主

五行,即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自身及其运动变化。

五行生克关系是: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相克关系是: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

按传统习惯,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的顺序是固定的,相克的顺序也是固定的,相生、相克是永远不能颠倒的。但是,五行相生时,必须保持其数量、质量、时间、空间关系的平衡,在事物的相互作用过程中,才会保持相对的协调、稳宁。如果由于某种原因(内因或外因),而影响到相生的任何一方在数量、质量、时间、空间的无限上出了问题,这种平衡被破坏了,便会产生相生异常变化,从而导致疾病的发生,如肾阴不足不能上承于心,以致心火偏旺,则称之为“水不济火”,是相侮异常变化,因而导致心肾不交的疾病出现。

此外,五行之间相互制约太过或不及也可导致五行之间关系失调而影响到健康。制约不及则有“反克”、“侮”异常变化。

总之,五行相生、相克是正常的协调关系,如果出现“相乘”、“相侮”的异常变化,身体就可能有疾病出现。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